• 75阅读
  • 0回复

敦煌实现棉花丰产的主要措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8
第4版()
专栏:

敦煌实现棉花丰产的主要措施
中共敦煌县委会
敦煌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最西端,有悠久的植棉历史。据考证,一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种植棉花。但在解放前,敦煌的棉花生产和其它事业一样受到摧残,植棉面积仅维持在万亩左右,亩产皮棉仅三十斤到四十斤。
解放后,在各级党委大力领导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努力,棉花生产迅速发展。到1957年植棉面积扩大到七万七千多亩,亩产量上升到一百零五点五斤,成为全国五个百斤皮棉县(市)之一。去年植棉面积扩大为九万余亩,平均亩产量又翻了一番以上,其中还出现许多高额丰产田,最高的一块亩产籽棉五千二百余斤。由此可见,敦煌县的棉花生产潜力是很大的,只要不断革新技术,产量必然会不断跃进。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棉花生产特点,我们主要围绕保苗和促使早熟两个基本环节,改进了一系列的增产技术措施:
整地保墒
保墒是保苗的重要关键。在前一年麦田收获后,立即秋耕七到八寸,翻土晒土,以增加土壤的风化作用,给棉花根系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连作或谷槎地,要在冻前进行深翻;秋冬耕过的地块,要在春季灌上安根水,用耖耖地或用圆盘耙耙地,使其平整,春季不再耕翻,以避免土壤水分过多损失,不利于出苗。据河西大队二生产队的调查,秋耕春耙地的缺苗率为7.3%,而槎根春耕地为21.8%,这充分证明秋耕的优越性。播种前再进行一次细耖、细耙、细耱的连续作业,使地面达到平整细致,地埂四角也要力求耖到、耱到,为棉籽出土和保证全苗提供充分条件。有盐斑的地块,沿用群众挖补平整的方法,做到了基本消灭因盐斑而无苗的现象。
适时早播、密植全苗
敦煌土壤温度在4月中旬已能满足棉籽发育需要,晚霜均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了充分利用生长期以躲过晚霜冻害,要适时早播。全县一般均在谷雨前后开始播种,立夏前结束。所用种子全部为斯3173号良种,并进行了粒选,每亩播种量二十到二十五斤,下种深度一般在一点二寸到一点八寸之间,并全部实行条播与等距密植。每亩地留苗株数分别在九千到一万二千株,行距九寸到一尺一寸,株距五寸到六寸。等距密植不但增加了单位面积株数,而且植株分布均匀,有适宜的营养面积,可提高产量和早熟。
早定苗、勤中耕
棉苗出土显行后即行间苗锄草,长出二三片真叶时,按株距以尺子定苗并锄草,这就能避免棉苗过于拥挤。间苗后紧接中耕,深至三、四寸。定苗时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二、三寸。头水后地皮稍干,再中耕一寸半到二寸,灌二水后,根据不同地块棉株生长繁茂情况,矮小的进行浅中耕,高大的用弯锄破碎地面硬壳。棉田共需中耕四至五次,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状态,以有利于前期根系发育和后期的保墒抗旱。
细致进行摘心整枝
棉株出现一根果枝后即行“脱裤腿”,即去掉第一果枝下的全部芽叶;再根据棉株生长情况,在大暑、立秋前分别先后打去棉株顶尖,留果枝八至十个。去年全县棉花生长特别良好,蕾铃多,棉株大,所以在8月中在一类棉田中,适当进行了打群尖摘赘芽工作,9月份又打去下部四、五片老叶。及时而细致地整株,减少了棉铃脱落,增加了铃重和促进早熟。
小水勤灌、分次施肥
棉花生长期灌溉采取了小水勤灌,从而缩短了轮水期距,提高灌水效果。去年棉田生长期一般灌了三水:第一次在现蕾期,地面水深二至三寸;第二次在开花盛期,地面水深一点五寸至二寸;第三次在结铃盛期,浅灌薄灌。前期灌水并与施肥相结合,使肥效迅速发挥。全县棉田一般每亩施基肥(有机肥料土肥)两万斤左右,不少丰产田播前并施入过磷酸钙和硫铵二、三十斤。在定苗期及灌头二次水时,每次均分别施入速效性氮磷化肥各二、三十斤。灌三水前,一、二类棉田根外喷磷二、三次,三类棉田追施土化肥二十斤,少数棉田还喷了一次乙酸铵生长刺激素,以保铃和增加铃重。一般都达到根据生长需要分层分次施肥。
关关卡住、防治灾害
敦煌县的灾害主要是霜冻。当地群众有两种防治方法:一是跳越霜冻期,即根据资料和季节情况估计晚霜时间,确定下种时间,使棉花在出苗前避过霜冻;或是在棉种内掺入约30%的干种籽,这些种子出苗慢,即使先出苗被冻死一部分,以后还可继续出苗。二是对初霜冻采用了“两不见面”的办法避开,用及时中耕打尖打老叶锄杂草施肥等办法,增强抗霜能力和促使早熟,变霜后花为霜前花。对危害性大的各种病虫害,采取了关关卡住及时防治及时消灭的方法,因而在去年基本消灭了棉田上的各种虫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