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放马场成了聚宝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8
第4版()
专栏:

放马场成了聚宝盆
本报记者 姜智
人民公社给农村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途。山东堂邑人民公社能在荒芜了五六百年的老碱窝——“四十八顷放马场”里,办起大型的化肥厂。
“四十八顷放马场”
离堂邑城西三里,有一片方圆六千亩的碱荒地,空旷凄凉,没有一户人家、一棵树,遍地尽是雪白的像坟头大小的“土疙瘩”,一个挨一个,连绵十几里。这里除了霜雪似的碱,结晶体的硝,只有稀稀拉拉的杂草。
这就是当地有名的四十八顷放马场。据说:远在唐朝以前,这里有一座千户人家的大庄,叫常家铺;庄子周围的土地是堂邑最肥沃的黄土地。后来,连年灾荒,赋税过重,农民忍受不了地主的惨酷剥削,常家铺的人有的当了“响马”,有的开起黑店来,劫商断道,平富济贫。有一年闹灾荒,庄里的群众抢了官府的粮车,招致全村男女老幼被屠尽掳光;庄周围这片好地,也被官家占去放马。土地长年无人耕种,贫瘠荒凉,加上地势洼,到宋朝便变成了碱荒。
这片碱荒地不长庄稼,却出产丰富的盐碱、硝和卤水。
向放马场要黄金
人民公社,把群众开发和利用碱荒地的宿愿变成了现实。去年,堂邑人民公社成立的第二天,公社党委便决定在放马场办一个“土制化肥厂”。这消息一传出,全体社员个个兴奋鼓舞,他们提出了“变碱荒地为聚宝盆,向放马场要黄金”。农民黄洪法、张东堂等八人,自告奋勇,首先在放马场里搭起窝铺,砌起锅灶,开始熬制化肥。
去年12月,公社决定大搞化肥生产。在党的领导下,本着“就地取材,土法上马”的精神,边建厂,边生产。白天,扫土熬肥料,夜晚,拾柴顶炭烧。整整一个冬季,他们生活在荒凉的野坡里,饱受严寒袭击,像钢铁战线上的英雄一样,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生产出各种化肥三十六万斤,皮硝十四万六千斤,土碱五千八百斤。出产的化肥品种也由原来三种增加到四十八种。有十三种经过山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化验,达到了进口化肥的标准。他们制造的硫酸铵含氮25.1%,制的氯化钾含钾41.7%,出产的过磷酸钙含磷酸22.8%,比一些进口货的效力还好。在“以肥为帅”大搞积肥造肥的运动中,这个厂荣获了聊城市委和堂邑公社党委的三面红旗。这个厂生产各种化肥的方法和经验,已经编印成册,准备推广。
不会,可以学会
今年1月,公社党委要这个厂日产万斤化肥。可是,当时全厂只有一个老人张东堂算是唯一的技师,再加上几个只会熬两三种“土肥”的“老手”外,其余的人一窍不通。开始大批生产化肥的时候,看锅的不懂火候,配料的分不清土质,扫硝土的把碱土混在一起,刮盐土的把硝土搅在一块,结果是什么也制不成。人们虽然有热情,有干劲,却无处施展。
人多手杂,有些人开始动摇起来,七言八语。有的说:“造‘洋化肥’是那些大工厂干的,咱没机器,没文化,能行吗?”有个别泄气的人甚至说:“老辈熬过硝盐,还是熬硝盐吧!”等等。但是,党的支持和“以肥为帅”的农业大跃进形势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力量。一些逃过荒,要过饭,吃过碱荒苦的农民站起来了。他们说:“想吃香豆,还得用牙咬呢!”“没有肥料施,庄稼怎能增产?”“老辈没做过的事多着哩!”大鸣大放大辩论,使得一些动摇怀疑的人心里亮堂了。全厂工人一夜之间,贴出大字报三百零五张,决心攻破“技术关”。一个热火朝天的反保守、带徒弟、献计策、攻技术的“三包”“五定”运动在全厂展开了。几天工夫,有的制出“碱性混合肥”,有的研究出制造“过磷酸钙”的方法。
在猛攻“技术关”当中,师父包教,徒弟保学,一批批“土化学家”出现了。杨凤禄是个能吃苦的汉子,在旧社会逃过荒,扛过活,为创造碱性肥,他熬一锅不成,再熬,难住了就翻书,结果创造出六种优等“碱性混合肥”。
绝不是最后的数字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美好远景像旭日初升一样,照亮着堂邑人民公社土制化肥厂工人们的前进道路。现在,他们的生产指标是:“日产化肥五十万斤。年产化肥两亿斤”!
这是个跃进的指标,实现了,全公社十一万亩土地,每亩平均可上化肥一千八百多斤。庄稼吃上这么多细粮,还能愁长不胖!
但是,工人们的理想还不只是用土法生产肥料,他们决心逐步向着机械化的道路迈进。不久,这里就将生产大批的盐酸、硫酸、硝酸、火碱、纯碱、漂白粉等重要工业原料。这块碱荒地,一年最低要出产三亿斤化肥和大量的其他化工原料。如果加上提炼出来的三酸两碱一粉,估计每年能收入一亿多元。这是个可观的数字,但绝不是最后的数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