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西欧的煤业危机和剧烈竞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8
第6版()
专栏:

西欧的煤业危机和剧烈竞争
张振亚
北大西洋联盟内部矛盾日益尖锐化的根源之一,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现在经济危机正在从美国逐渐波及西欧大多数国家,其中首先突出地表现出来的是西欧经济部门中最薄弱环节的煤矿业的过剩危机。随着煤业危机的加剧,西欧“煤钢联营”集团内部以及这个集团同英国、美国之间争夺市场的斗争也日益激化。
一年来,主要产煤国家如英国、西德、比利时、荷兰、卢森堡,销售不出去的煤,在露天矿场、煤坑口、火车站和储煤站堆积得越来越高。英国政府尽管从2月份起已开始陆续关闭三十六个矿井,英国的存煤比一年前仍然多一千多万吨。目前由于消费继续萎缩,英国的煤的存货量在以每周三十万吨的速度继续增长。在比利时,销售不出去的煤等于一年前煤存量的三倍,超过年产量的四分之一。比利时的十三万煤矿工人在2月份举行了全国性罢工,反对比利时政府封闭一部分所谓“不经济”的矿井和准备把煤的年产量减少四百万吨的“紧急”措施。在西德,鲁尔区销售不出去的煤也从七十万吨增加到一千四百万吨。目前西德销售不出去的煤和焦炭在以每周二十三万吨的速度在增长。
西欧煤业危机的这种严重发展,是战后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两年多以前,西欧各国还在为产煤量不足供应它的工业需求而苦恼。英国、西德这两个战前一直是大量出口煤的国家,1955年分别从美国输入它们所消费的2.5%和5%的煤。当时意大利也从美国输入它所消费的44%的煤。从整个西欧来说,1955年由于煤的供不应求,总共从美国输入了二千四百万吨煤,此外还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输入了四百五十万吨。1956年由于动力燃料的缺乏更趋严重,西欧煤和焦炭的入口量增加到五千万吨,到1957年这一数字再增加到五千二百万吨。“煤钢联营”集团的“高级机构”为应付煤荒不仅竭力敦促它的成员国努力增加煤的产量,而且还同美国订立了进口煤的长期合同。可是,从1958年起,西欧煤的供不应求情况消失了。
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何在呢?西欧煤的过剩危机,并不是由于煤的产量和进口量增加所形成的。在1958年,西欧最大的产煤国英国的煤产量不是增加、而是下降到十年来的最低水平,西德和法国这两个大陆主要产煤国1958年的煤产量也低于1957年,比利时的煤产量甚至落到1938年的水平以下。至于西欧进口的煤,也比前一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近一千三百万吨)。因此,西欧煤的
“过剩”原因,只能从1957年以后西欧工业上升周期的结束,经济活动的开始下降中去找。
原来,从1953年起,西欧工业在大量更新固定资本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活跃有利于扩大出口的条件下,曾经出现了一个周期性经济上升。在1953年到1957年的五年中,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40%(美国只增加了27%),工业每年平均上升速度保持在8%左右。大多数国家的工业生产都接近或超过战前1938年水平的一倍。在工业生产的上升的同时,对燃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可是,在这段时期内,西欧的采煤业却基本上仍然停留于战前的生产水平,这就造成了西欧煤的供不应求现象。但是随着1957年秋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西欧大多数国家的工业在1958年第二季度中都转趋下降,于是整个西欧工业对燃料的需求就大大萎缩。其中尤以煤的最大用户炼钢工业生产的下降造成的影响最大。根据“煤钢联营”集团经济专家的估计,去年仅是西德和比利时钢铁工业的减产,就使西欧焦炭的消费量减少了三百万吨。而1958年除了法国和荷兰以外,实际上西欧所有国家的钢产量都在下降。英国下降了10%,西德下降了7%,意大利下降了7.4%,比利时下降了3.3%,卢森堡下降了2.9%……,这就造成许多国家对煤的需求缩减。以英国为例,1958年它的国内市场对煤的消费量就减少了八百万吨,而战后以来它对煤的消费却一向每年平均增加五、六百万吨。英国如此,其他西欧国家又何独不然。
于是,在煤的普遍“过剩”的压力下,所有国家就都采取了应急措施。它们在限制外煤进口的同时,压低煤价,竭力向国外倾销,以便把危机转嫁给他人。在这当中,英国和西德的竞争尤为激烈。例如英国为了扩大向西欧和南美的出口,不久前把它的出口煤在英国各港口的起岸价格每公吨削减十二到三十九先令;但是西德也在削价倾销,因此使英国的计划受到挫折。最近英国国家煤业局刚答应供给葡萄牙四万吨廉价煤,西德鲁尔区的煤业主就向葡萄牙建议,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提供同数量的煤,这样又使英国失掉了一笔已经到手的买卖。在法国市场上,西德的强烈竞争,也将使今年英国向法国输出的煤由去年的六十万吨减为三十万吨。英国不仅在欧洲的市场受到西德的排挤,甚至远在南美的阿根廷,英国也在失掉它的市场。阿根廷首都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力公司去年曾由英国供应了二十万吨煤,但是今年这二十万吨煤却由美国和西德以更廉价的煤来供应了。
在西欧“煤钢联营”集团内部,由于有“煤钢自由流通”的规定,因此资本主义式的大鱼吃小鱼的“自由竞争”就进行得更加残酷无情。资本单薄、设备落后的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的采煤业,在西德和法国现代化设备的强大采煤业的激烈竞争下,终于无法支持。比利时尽管在2月份努力把煤价压低了5%,可是仍然无法同它的强大对手竞争。它的存煤量已超过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国内出现了大量矿井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但是尽管如此,预计今年西德至少将向比利时输出三百万吨煤,荷兰则将向比利时输出一百万吨煤。比利时不得不向“煤钢联营”集团的“高级机构”发出救急呼吁,要求宣布“危机状态”:在六国中实行限额生产,并限制其他成员国煤的进口。但是这一呼吁,除了获得卢森堡和荷兰两个小国的支持以外,却遭到法国和西德的反对。煤业危机不十分严重的法国根本不愿缩减产量来输入失业,并损害法国资本家的利益。西德在限制了美国和英国的煤进口之后,已不愿过度缩减产量来减少竞争能力。煤产量极少的意大利为了继续依靠廉价的美国煤来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加强出口竞争能力,也不赞成宣布“危机状态”,而竭力主张进一步降低西欧煤价。
在这种同床异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煤钢联营”集团内部的纷争更为激化了。比利时在2月间曾要求这个集团宣布煤的“危机状态”,并以退出集团相要挟。但这个要求被3月2日
“煤钢联营”集团的部长理事会拒绝了,借口是如果“宣布‘危机状态’会使这个集团瓦解”。可是过了两天,3月5日,“煤钢联营”集团的“高级机构”在开了一次长达十小时的会议之后,又决定宣布:西欧煤炭市场已出现“明显的危机状态”。不过,3月23日,在该集团的部长理事会上,这个决定又因受西德、法国的反对,而被否决了。在这期间,西德曾因比利时不发西德煤的入口证而提出抗议,认为这是破坏联营协定的行动。在矛盾无法解决的情况下,“煤钢联营”集团的“高级机构”最近又煞费苦心地草拟了一个统一管理本集团煤矿业的计划大纲,其内容主要包括:(一)由“煤钢联营”六国协同制定贸易政策来限制煤的入口;(二)把存煤冻结在目前的水平上;(三)用一项“富于弹性”的原则来调节生产。
可是这个计划一提出,就遭到西德的原则性反对,认为这是一种“超国家的控制”。法国故意采取了“保留”态度,说要等看到计划的细节后才表示态度。依靠入口煤来供应国内消费的意大利则提出了它的独特条件:只有西欧煤减价它才同意限制外煤入口。具有绝顶讽刺意味的是,反对“各行其是”的只有荷、比、卢三国。这些小国指出,在应付煤业危机方面,依靠整个集团要比依靠单个国家奋斗更有效果。原来它们害怕西德和法国的强烈竞争会使它们本国的煤矿业承受全部危机的重担。不过,这些小国的这类团结应付危机的主张,却无济于事。因为“煤钢联营”集团曾规定,凡有重大决定必须取得本集团内产煤量超过20%的西德或法国的首肯;这就是说,没有它们的点头,什么都行不通。
当西欧的一些大国在煤的市场竞争上,欺凌弱小国家,进行大鱼吃小鱼的时候,它们的处境却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样,遭到了大西洋对岸的强烈竞争。战后以来一直把西欧市场当作美国奄奄待毙的煤矿业的救生圈的华盛顿,早在1952年就怂恿西欧建立“煤钢联营”,以便逐渐把它出口的60%的煤运往西欧。1956年美国“幸福”杂志曾坦白指出,在1954年和1955年两年中,一蹶不振的美国煤矿业正是依靠了向西欧输出大量的煤才得以把煤产量提高了27%。1956年美国向西欧输出了三千七百三十万吨煤。1957年又增加到四千三百三十万吨。去年甚至在西欧存煤堆积如山的情况下,美国还向西德输出了一千一百六十万吨煤,向意大利输出了六百万吨煤(意大利在这一年一共才输入煤七百五十万吨),荷兰三百五十万吨煤,法国二百八十万吨煤,比利时一百八十万吨煤。而在这一年,英国向“煤钢联营”六国输出的煤一共才有一百六十万吨。西德向“煤钢联营”国家输出煤的总量估计也只有两千万吨左右。
美国不仅以压倒西德和英国的数量,向西欧倾销“过剩”的煤,它还通过订立长期供煤合同来侵占西欧未来的煤市场。例如目前根据合同西德就必须从美国输入四千万吨煤。如果西德取消这项合同,就必须付出重大的赔偿费,而当西德决定缩小美国煤的自由进口限额,并从2月16日起对每吨进口煤课以四·七六美元的关税;同时“煤钢联营”集团的“高级机构”也在计划限制外煤入口的时候,美国就不仅向西德,而且也向这个集体提出了恫吓,说西欧国家如果要限制美国煤的入口,美国就要削减对西欧的援助,并且还要抵制西德、意大利和法国小型汽车和西欧的机器制品和钢材的入口,来进行报复。
这种围绕着煤的“过剩”危机而展开的一场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将促成西欧六国“共同市场”瓦解的趋势,并加剧北美和西欧之间的贸易战。
早在今年2月,巴黎“国际论坛”周刊在一篇题为“煤钢联营危机预示‘共同市场’的瓦解”的文章中就指出,“煤钢联营”集团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工具,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战后西欧的煤一直供不应求,价格不断上涨。而这次既然“煤钢联营”和“共同市场”的存在加剧了市场竞争和危机景象,因此,这种情况就会反转来促进它们自身的瓦解。法国“回声报”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共同市场’实际上是,在旺季时不起作用,在经济衰退时就经不起考验”。
北大西洋集团国家就这样地在市场日益萎缩下,进行着要把对方淹死的混战。随着这种混战的激烈化,它们所煞费苦心建立起来的各种机构也将由动摇而走向崩裂。(附图片)
方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