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农民在做什么科学试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09
第6版()
专栏:

农民在做什么科学试验
本报记者 吴钢
五十六岁的刘希杰,自从种上那块小麦高产试验田以后,整天钻在地里抚弄。在我访问他的那些日子里,只见他一会儿给小麦培土,一会儿撒草木灰,一会儿又拿着喷壶给小麦洒水……。
有一天,他给小麦浇水时,蹲在地头,不时用手拨拨麦苗,刨刨黄土,突然双手把头一抱,一屁股坐在地头了。“这怎么办?”原来麦苗稠密,他用小水灌,水进不到里边,外边的地又太湿,小麦因根部土壤松,容易倒伏;他用大水浇,又容易把麦苗冲倒。晚上,他大半夜睡不着;才一合眼,就又去参加“小麦倒伏的斗争会”。“你为啥要倒伏”,他用力踢了小麦一脚,把老伴可给踢醒了。一天大早,他去井上打水,偶尔把水倒在一块松土的这边,很快,那一边有个窟窿,水冒出来了。嗬,原来能渗透过去!他丢了桶,急忙忙跑到地里,在麦畦中间用棍子扎了一排小窟窿,再浇时,水就从这些小孔中冒出来,畦子边上和中间的小麦都得到同样的水。他高兴得浑身都忽擞擞价抖起来了。
刘希杰正在做着更大胆的试验。他想培养一株棉花结一千个棉桃,还要试验多年生棉花。和许多农民一样,他注意着报纸上的每一个农业增产新闻,注意当地农业上的新东西。这样,他的脑子空前灵活起来,他看到新疆一株棉花浑身都结着棉桃的照片,山东一株棉花结桃三百多的新闻;他还看到当地有的棉花在收花时破例灌溉、施肥,以后又返青、开花、结桃……。于是他想开了:要是把适合棉花成长的条件延长,不就能结出更多的试验吗?能结三百,为什么不能结出更多呢?如果试验成功,不是可以帮助今后棉花大大增产吗?如果使多年生棉花成功,就不必每年播种,要节省多少劳动力呢!他这样想着便挖了四株棉花,埋三尺深,又盖上三尺土,看今年是否发芽;他还在小盆里培育了一些棉花,比普通棉花提前下种,在霜期盖上温室,延长棉花的生长期。
大胆的设想切实的试验,常常是新创造的起点。农民赵秉衡想得很远大。他想让椿树结棉花。他这样想,就在椿树上接棉花,而且接活了。那天,我去访问他。原来他已经六十七岁,眉发似霜,说起话来,头还不由自主地摇幌着。他正在给新近移栽到院子的榆树、德国槐、桃树、黄刺瑰等几十棵树苗施肥、浇水,这是准备用来靠接棉花用的。
听过他的试验经过,你就会知道大跃进以来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几千年来,陈旧的耕作方法,低得可怜的产量,穷困的生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那些腐旧的定论,曾经是沉重的大闸,阻挡住了农民智慧的巨流。解放以后,情况变了,特别是当去年毛主席提出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以后,当全国和陕西省一个个高额丰产不断涌现出来时,沉重的闸门打开了,农民智慧的巨流,一下子沸腾了,奔流了。
在旧社会里,赵秉衡也曾经作过改良小麦品种的试验,他把大头红和佛手麦杂交。村里人骂他的话像雨点一样地落在他身上:“想干办不到的事,尽胡日鬼!命里注定是抬轿的,还要想坐轿,生就的穷鬼还想发财哩!”少吃没穿和挨骂受气,使他再也没有一点心思搞试验了。直到去年,各地高额丰产消息不断传来,毛主席提出要解放思想后,他把大腿一拍,哈哈大笑说:好!再来。别人都鼓足干劲,千方百计地为增产粮、棉而苦干,难道我不愁吃穿,白白活着不成。他想:椿树上结的籽没有用,能不能让椿树结棉花呢。他马上动手在院子的小椿树上接棉花。有人一见摇摇头说:“白费劲,蚂蚁怎能和牛配,草本怎能和木本长到一块呢?”他想当第一个用树去接树的人,大概人们也都以为是白费劲。因此他还是用嫁接的办法去接,失败了,他并不灰心,又用靠接的办法,七个棉花居然长在椿树上,开花结桃了。这七株棉花现在用草包扎着,等将来看是否再发芽。他向我说:“可别看我老,我的脑子越活越年青。只要我不死,总要搞出点名堂。”
毛主席的指示,给农民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农民们海阔天空地想,一旦想出点道理,便立刻去试验。种过十四年菜的赵子祥,过去都是按照老办法去作。可是现在他随时随地注意着蔬菜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一次雨后,他发现干枯的青梅豆,根部又长出嫩芽。按照老办法,青梅豆是收了再种,种了再收,这中间要隔两个月,没有青梅豆吃。他想:能不能把干枯的青梅豆蔓条剪掉,再浇水、施肥,使它再生,省得重新去种,又满足了淡季市场的供应呢?恰巧,当时他看到毛主席在天津视察的消息。消息说,有个干部向毛主席报告,他想把稻子接到芦苇上,每年不用种,割了芦苇还收下稻子。毛主席告诉他,这个想法很好,可以试一试。赵子祥一看,主席这话像是给他讲的,他马上按自己的想法去试,果然成功了。重新发芽的青梅豆,一上来就开着一串串的小白花;第一次收获时,重新下种的青梅豆还没有开花。
有一些创造,未出现前好像很难;出现以后又好像很简单。问题的关键是看你敢想不敢想,敢干不敢干。事后,一个叫李士鹏,学园艺的技术员看过,不以为然的讲:我早就知道青梅豆再生力强。赵子祥心里说:你想的早,只是你没有按毛主席的话去做,到如今没弄成,还在脑子里想。从那以后,他牢牢记住毛主席的话敢说还要敢做,最近发现菠菜根重新发芽,又试验菠菜再生,同样也成功了。
“庄稼活不用问,人家做甚咱做甚”,这是旧中国流行很广的谚语。现在完全不同了。农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做才能丰产,而且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我访问农民袁宗正时,这位沙泘沱生产大队长,试验农场的负责人正在翻看一堆报纸材料。他用手拍拍那堆剪报说:我都看过,照着去做,可总弄不清为啥这样做就好。比如,他作过小麦冬灌对比试验,冬灌的比不冬灌的增产了一百多斤小麦,这样作好,可是为什么呢?不知道。他决心要搞清楚。和许多农民一样,他建立了试验农场。在那里他作了各种各样的密植规格试验、一百三十四种不同的小麦品种试验,二十一次小麦肥效试验,还有小麦蔬菜间作等等试验。他从小麦下种以后,在技术干部的帮助下,每隔五天用显微镜、解剖镜,进行一次观察、记载,分析和研究。这些仪器把他带到小麦生长的新世界里,他清清楚楚的看出小麦种籽怎样发芽、生根、分蘖……。许多过去他所不理解的问题开始理解了。他看到小麦在返青前分蘖节上面冒出一个头,下面就多出一个自生根。他才知道原来冬灌和追肥,正是为了满足小麦分蘖的需要,于是及时指导全队进行冬灌、追肥。
为着高额丰产而进行的种种探索、试验,以极大的力量吸引着农民的全副精力。种庄稼这件旧社会曾认为是受苦的事,现在开始成为有意思的快事了。袁宗正说,他曾经迎着烈日深翻地,冒着严寒施肥;他曾经整日爬在显微镜上观察,累得眼睛都睁不开;还为了解决小麦倒伏等等问题,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苦不苦?看来很苦;可是我不觉得,倒觉得挺有意思。这没有别的原因,只因现在为了高额丰产的劳动,不光用体力,还用脑子哩!”
访问过许多农民,听听他们在想什么,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目前我国农民的思想,不再像过去那样是死水一潭,而是一股汹涌澎湃的激流,它每时每刻在向前滚动,是推动着农业生产不断飞速前进的巨大力量!(附图片)
赵秉衡(左)正在观察椿树上接种的棉花开花结桃的情况
 王安良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