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0
第7版()
专栏:

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南京大学校长 郭影秋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革命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学习的主要方法,也是我们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授课程,必须贯彻执行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几千年来,都是教育脱离劳动,脱离实际,今天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确实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革命。去年秋季以来,我们在开展这一革命的斗争中,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如党的领导问题,教学工作中的群众路线问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改变社会风气的问题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彻底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继续不断的努力。
旧的大学教育,主要是传授和学习间接经验,对于直接经验根本不加重视。学生一进入学校,即和生产实践、社会生活实践完全隔绝,即使做点教育实习或生产实习,也是浅尝即止,根本不能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问题。学生们所学到的尽是书本知识,这些书本知识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些是不正确的,即使他们的知识都是真理,但“也是他们的前人总结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经验写成的理论,不是他们自己亲身得来的知识”。(毛泽东)这种知识,只能是片面性的知识。怎样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和实际中去,那就很成问题了。
贯彻执行党的“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后,大学的教学工作,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多数师生们,不再跟社会生活相隔绝,而是密切注意社会生活的发展;不再轻视生产劳动,而是把生产劳动列入教育计划。通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野外工作劳动和社会义务劳动,不但加强了思想锻炼,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巩固、提高了专业知识。至此,大学中所传授的不再是纯粹的间接经验,学生们所学习的也不光是书本知识,劳动改变了教学工作的面貌,劳动开始使师生们具有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们认为这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正确道路。
基础课、专业课,都要贯彻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
经过大半年的摸索,在基础理论课方面,有三个问题开始明确,即学时比重问题,与生产劳动结合问题,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问题。
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有些专业较易划分,有些专业很难划分。旧教学计划中规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总学时中的比重为40%至60%,是很需要的;但是政治课的比重只占10%左右,那就不适当了。学习党的教育方针以后,政治课的比重上升为15%至20%,这就连带引起一个问题,在总学时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削减基础理论课呢还是适当调整专门化课和选修课?经过争论和试验以后,把各类课程比重规定为:政治课占总学时的15%至20%,基础课和专业课占50%至65%,专门化课和选修课占10%至25%(原为16%至34%),既加强了政治课,又适当增加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对专门化课及选修课也按不同专
业作了必要调整,我们认为这样安排是比较合适的。
基础理论课能否结合生产,结合实际,是有争论的。有人强调基础理论的系统性,逻辑性,肯定不能结合生产、结合实际;有人则认为理论来自实践,生产劳动完全可以代替实验。这两种说法都有片面性。我们认为,理论是前人的或外域的直接经验,它的系统性应该受到尊重,可是“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毛泽东)。如果把理论神秘化、概念化,不让它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那末这种“理论”就成为没有生命力的僵尸,现在无用将来也不会再有什么发展。相反,如果把理论应用于实际,不只可以推动生产与生活的发展,而且会在实践中更加巩固与发展理论知识。物理系的学生结合专业从事铁淦氧的生产,数学天文系的学生运用数学天文理论从事天文望远镜的制造,他们在这方面都有深刻体会。但这决不是说科学的理论系统可以任意割裂了,只要“做什么学什么”就行,而无须从事系统的理论学习了。某单位对基础理论课教学曾经进行过两种试验:一种是只讲授理论不进行实验,用生产劳动来代替实验;一种是只讲授工艺过程不讲理论,经过生产劳动以后再来补授理论。两种试验收效都不太好,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结论是:基础理论课仍须系统进行,实验课也必须认真做好,生产劳动能代替一部分实验但不能完全代替实验。
在基础理论教学中要体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对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也必须作相应的改变。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多科并进,互不联属,教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只管本门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懂或者是不管专业课的理论体系,从教者来说,他所传授的东西诚然是系统的、完整的,但从学者来说,因为头绪纷繁,各自成理,在接受和消化各种不同的系统理论上,就要花上双倍的气力。因此,不只在课程安排上应该注意并进课程的相互联系,而在互有关联的各门学科的内容上也应相互照顾,去掉不必要的重复,增加相互阐明的资料;删减过分陈旧的内容,讲授最新的科学成就。这样,会在同样的教学时数中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开始试行两种办法:一种是由专业课的教师兼教基础课,如生物系的教师兼教本专业的数学;另一种是组织公共基础课的教师补学一定的专业课,如数学教师补学所教专业的物理学或地质学。前一种办法似乎有效一些,后一种办法则更切合今天教师缺乏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古”、“今”课程的比重,学会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进行实验和生产实习
过去,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厚古薄今,重外轻中,只洋不土的现象是普遍的。双反运动以来特别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来,情况有了改变,但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解决。
厚古薄今的现象,在文科过去是很突出的,有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古代的多达五分之四,现代的只及五分之一。理科也有类似情况,如物理系,花费大量时间讲授量子力学中的波尔——索麦菲理论和电动力学中的经典电子学理论,但是很少讲或不讲近代物理学的最新成就。严重的还不仅在于古、今比重的安排不当,而在于泥古轻今或颂古非今的资产阶级教学观点。有人以为“只有古代的东西才算学问,近代的东西不算学问”;在讲授课程的时候总是越古越好,对古代的东西很有感情,对现代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很难谈到古为今用,“理论与实际相分离”也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批判了厚古薄今的偏向以后,有人对于古与今的关系又有另外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要不得的,都要从大学的课程表中剔除出去。这自然是不对的,人类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总是要批判地继承的。因之,在我们新拟的教学计划中,古与今的比例有了变动,但不是过大的变动。如:中文系的文学史,过去古今比例为1∶0.2,现在为1∶0.37;历史系的古代史和近代、现代史的比例,过去为1∶14,现在为1∶16。这种安排是合适的,厚今薄古并不是不要古了,而是把古、今合理的安排,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随着古、今比重的变动,在课程设置上也作了新的变动:中文系增设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工具书使用法及文献学、逻辑学,历史系增设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古汉语写作实习,外文系增设了当代工人阶级革命文选、现代汉语和写作实习。这些理论和工具课的加强,对于专业教学与联系当前实际,均有重大作用。当然,要真正教好、学好这些课程,关键性的问题还在不断提高教者与学者的马列主义思想水平。
关于土与洋的问题,在综合性的大学中,不如工科学校接触得那末广泛,但是在生产劳动中也破除了很多迷信,取得不少成绩。过去,学生的实验与生产实习,只会应用洋设备、洋办法,就连生产实习,也是消费性的实习。勤工俭学以来,已逐步学会用土设备、土办法解决问题,变消费性的实习为生产性的实习,既完成了教学、生产任务,又学会了土洋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不能不说是教学工作中的一大跃进。关于这方面的成就和事例很多,如天文专业的学生,用手工制成了国内第一架马克苏托夫式天文望远镜;物理专业的学生,用土设备试制成功铁淦氧单晶;地学各系的学生,在野外工作中运用土办法或土洋结合办法,解决许多生产问题等等,都说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是正确的。下面我且举地理系师生在长江中上游所作的第四纪地质及地貌调查,以及由此而进行的荆江河曲的研究工作,作为例子:
地理系地貌教研组,去年暑后到荆江地区做调查研究工作,开始没有明确依靠群众的重要性,查勘工作进展不大。经过总结研究,他们创造了“土洋结合”的办法。所谓“土办法”,就是依靠群众,依靠千百年来长期与荆江水患作斗争的劳动人民,深入访问他们,拜他们为师;所谓“洋办法”,就是进行航摄照片判读,微地貌的研究以及打钻等等来开展工作。工作开始,他们判读了航摄照片,找出古河道的遗迹与相应的微地貌,根据这个探索,深入群众访问,再根据访问材料布置手摇钻,通过打钻进一步实证访问资料。一个月中,他们访问了二千多人次,打钻一百四十余孔,搜集大量资料,查明荆江古河道,对于荆江河曲的发展史提出了新的意见,依据新的确凿的资料,推翻了前人所作的结论,并对河曲成因问题提出新的富有创造性的论据。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党的领导,群众路线,运用土洋结合的方法,是做好生产、科学研究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专门化教学和科学研究要把当前需要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目前具体反映在基础课教学、专门化训练与科学研究选题这几个问题上,其结果均直接影响着我们培养人材的质量。处理得好,教育质量会大大提高,处理得不好,也会影响教育质量和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基础理论课的问题,前面已经作了论述,下面只谈一下专门化及科学研究选题的问题。
全面大跃进以来,专门化教学有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专业都贯彻了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方针,在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事结合专业的生产并从而开展科学研究。有些新开的专门化,采取“做什么学什么”的办法,学得了一些新的知识,并利用科学最新成就,进行专业生产和新产品试制工作,对于破除迷信,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起了很大作用。但是问题不能停在这里,必须在既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整顿、巩固、提高。综合大学中培养的人材,其知识范围不能太窄,系统的专门化理论知识不能割裂,否则将会影响学生独立工作时的独创能力。因此,今后应该一面照顾专门化的基本建设,如组织学生参加建立实验室,进行新产品试制和专题研究等等,另方面又要特别强调专门化系统知识的训练,这样,既可以结合当前生产、生活情况,又兼顾了培养人材的长远利益。
在科学研究方面,和专门化训练的情况有些类似。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也能采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当群众干劲冲天,方向对头的时候,几个月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质与量上都超过过去几年的成绩。对这些成绩不作足够的估计,就会丧失前进信心,走回“为科学而科学”的老圈子。但是从一个大学来说,教学工作毕竟是主要的,不能老是停课搞科学研究;同时,在科学研究选题方面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东西,只解决目前生产、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应当更全面一些,把当前需要和国家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不只长远利益将会受到损失,即在当前安排上也是很难做得通的。例如,关于教学、生产、科学研究三结合基地建设的问题,文科各系固然感到生产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有困难,理科各系虽然比较好些,但困难也不是不存在。化学系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开办一个光学玻璃厂,但当一种新产品试制成功的时候,作为科学研究来说又有新的进展,但是按照计划进行的生产成品还必须照常生产,矛盾仍然存在。因此,把一切科学研究工作都停留在当前利益的做法是很不够的,还要准备解决生产、生活中将要发生或以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对于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如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矛盾,事实需要与材料不足的矛盾,现在需要和将来需要的矛盾,必须仔细排队,恰当安排。一方面不能为科学而科学;脱离政治,脱离生产实际,另一方面又不能只顾目前实用而忽视基础理论的研究。两条腿走路,仍然是基本原则。
做好基础课教学,专门化训练与科学研究选题的安排,其目的都是为了教好学生,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今天有用明天更有用的共产主义建设人材。在作安排的时候,必须照顾到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身体健康情况,关心学生的生活,减除过重的学习负担,工作休息力求有节奏,体育锻炼做到经常化,这些都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重要部分,必须纳入整个安排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