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书的生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1
第8版()
专栏:

  书的生命……
  栋榕森
在广州旧书摊买到一本“莫斯科印象记”(胡愈之著),是1931年8月20日在上海出版的;那时正是九一八的前夜,民族危机十分严重,空气非常紧张,人们引领北望,憧憬着世界上被压迫民族最可靠的朋友——苏联。这本书曾在一个周刊上连载,印成单行本的时候,我们这些青少年,彼此争相走告。书虽不大,而且也仅仅记载了作者1931年1月间靠世界语的关系在莫斯科七天的经历,但是给那时的读书界颇大的影响。这是十月革命以后在我国宣传苏联的几本影响较大的专著之一。小册子的作者在出书两年后(1933)一篇文章里说:此书“竟有人当作关于苏联的宝贵读物,在两年中间行销了数版”,确实是如此。昨日偶在旧书铺中得到第二版,记明是1932年1月20日出的,那时正是九一八后四个月,一二八前几天,空气是更为紧张了,而读者愈加想了解这个新生的国土。“大众不但要从研究苏联中,找寻客观的事实,而且也想从这社会主义的‘雏形国家’的描写中,找寻他们的未来生活的憧憬。”(胡愈之:“苏联大观”序言)作者用了最大的同情和热情,来描写他在莫斯科的见闻。那时候,我们是处在白色恐怖下面,层层封锁,使读者难于知道这个国度的正确消息。共产主义者和进步的青年,对于苏联是具有无穷的信念的,但是也不容易说出我们的苏维埃兄弟,是在怎样地生活着和斗争着。这本小册子恰巧用作者亲身的经历,满足了我们的愿望。作者写到那艰难的岁月,写到和生产劳动打成一片的学校,写到集体农庄,写红场,写列宁墓……也写一些困难。所有这些,在那时看来都是十分新鲜的“奇闻”,简直像太阳光透过层层的浓雾,射到人间一样,吸引着万千的男女。
二十八年了!二十八年前,在我们的国家,宣传苏联是犯罪的,连读这样的书也不得不躲躲闪闪。在我买到的那一册旧书上,写着下面的字句,虽然墨水已经氧化褪色了,可是字是工整的,还很清楚,那是一封信:——
“你的学校寒假期中所指定应读的这本书,我替你买着了,特由邮寄给你,希望你一心一德的去读,不要辜负了我买这本书的意思。此致
  映霞妹 兄彬购于芜湖
  1月31日
如遇不懂的名词,例如:苏维埃、普罗、和布尔乔等名词,可以查看新术语辞典,便可明了意义了。”
我不知道这写信的和受信的是谁,他们是否健在,我更不知道是否真有这样的兄妹。如果有,这位哥哥的拳拳之心是可以感激的。但我疑心那是一种假托,那时未必有一所如此进步的学校,竟会指定这本书当作学生的假期必读书。我很怀疑那是一位进步的青年故弄玄虚,骗过那时的邮政检查官,把这本好书寄给他的同道的。遍翻此书,页页都崭新得很,没有一点读过的痕迹,因此我又怀疑在邮寄的途中,被国民党的检查官所检扣,直到解放后才能重见天日。
这些都是遐想,没有什么根据的,但那时反动派尽管如此摧残文化,封锁新闻;群众却是一点也不肯低头的。鲁迅先生说得好,中苏两国,无论国民党反动派要跟苏联“绝交”还是“复交”,“我们的读者大众却不因此而进退;译本的放任也好,禁压也好,我们的读者也决不因此而盛衰。不但如常,而且扩大;不但虽绝交和禁压还是如常,而且虽绝交和禁压而更加扩大。”因为“我们的读者大众,在朦胧中,早知道这伟大肥沃的‘黑土’里,要生长出什么东西来,而这‘黑土’却也确实生长了东西,给我们亲见了:忍受,呻吟,挣扎,反抗,战斗,变革,战斗,建设,战斗,成功。”
有些书底子过分单薄,本来不该生存在这世界;有些书虽也有它生存的意义,或者还起过一时的作用,但不久就会失去自己的生命力。但是有些书却在它出世的时候就吸引了众人的注意,教育他们,带引他们走上人类解放的道路,而它本身也确实记录了一个时期的历史真实,几十年后虽则时迁景变,广大的读者自然无需乎再去亲近它了,然而这样的书却还有自己的生命。“莫斯科印象记”属于最后这一种:它在黑暗的王国里给渴望光明的青年投过一线光明,它在两大民族的友谊的生长中起过肥料的作用,它又满怀信心记述了年青的苏维埃国土的欢乐和痛苦,今天读了,也还栩栩如生,可以作为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了过去走过的脚迹,并且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