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浠水推广良种的“五结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2
第7版()
专栏:

  浠水推广良种的“五结合”
  湖北浠水县农业局
几年来,浠水县的良种推广工作,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1957—1958年在改革耕作制度以后,水稻方面推广了七个从外地引进的品种;小麦有90%是“南大二一四九”,10%是本地良种籽麦、露水白;95%的油菜和50%的花生,都种上了外地引进的良种或本地良种。良种普及的结果,在增产上起了显著作用。从1958年调查情况来看,选用优良品种一般能增产10%—35%,如果栽培技术跟得上,增产幅度还可以增加70%、甚至几倍。通过几年来的种子工作,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农场试种和多点示范相结合。浠水县推广的岱字棉、粳稻、“南大二四一九”小麦等良种,都是首先从农场试种,获得了丰产并掌握品种特性,然后通过多点试种,再全面进行推广。仅以推广胜利秈良种为例,1950年农场试种了八亩胜利秈,每亩平均产量六百十六斤,比本地品种高出一成。通过田间鉴定,胜利秈具有早熟、齐整、抗虫等优点,便决定在全县推广它,这样,全县1951年每个乡都种上了二、三亩胜利秈。此后接连五个秋收,都展开热火朝天的换种运动。因此,推广胜利籼良种,很快就成为浠水县水稻增产措施之一,面积由1950年的八亩,逐年发展到1955年的四十二万亩。几年来,我县良种推广工作,凡是这样做的,效果都很好,没有这样作的,就出了问题。如1956年推广早粳青森五号,未经农场试种,就从外地引种了二万多亩。由于不熟悉这种早粳,异地种植而产生的种种变化,因而造成生长不正常,影响产量。
推广外来品种和挖掘本地良种相结合。在由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的同时,还要重视挖掘本地的良种。因为本地良种是当地劳动人民长期选择出来的,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各种优良特性。这些品种的特性都为当地群众所熟悉,因此容易推广,也能获得良好效果。这个问题,1956年以前,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是不够明确的。有些好的本地良种和群众培育出来的新品种,险些被排挤掉。“油菜白”是我县农家品种,有二十年的栽培历史。这个良种,我们过去没有管它,1956年冬播才开始推广。由于采用了这个品种,全县油菜单产起了显著变化。在对待糯谷上也有类似情况。这个事实,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推广外地良种必须与发掘本地良种相结合,忽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对的。根据这个经验,我们在1958年将所有品种进行了一次群众性的评选,完成了品种征集工作,发现了很多良种。
良种普及和提高质量相结合。在推广良种的同时,要积极领导群众不断地进行选种和培育,来保持和提高良种的质量。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注意不够,只抓推广,没抓繁育,使良种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混杂。1957年我们在新铺乡建新社检查,发现一丘田里混杂有七、八个品种。从天鹅社的田间鉴定来看,胜利秈品种的退化也很严重。这个事实说明,不论什么良种如果没有进行繁育,不仅种子混杂,而且原有的良种特性也会逐渐退化。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在种子工作上既抓住推广,又抓住选种和良种的繁育。
推广良种和技术传授相结合。良种推广以后,紧接着要把良种的特性和栽培技术,向推广地区详细介绍,以便群众掌握增产关键,进行操作。技术传授的规模应根据推广面积的大小而定。这是关系到良种推广的成败问题,不可忽视。我县推广岱字棉的面积虽然逐年扩大,但是进展很慢,产量也不高。主要原因是岱字棉的除虫、整枝等技术没有被群众掌握。1956年和1957年通过几次棉花技术交流会,总结了增产经验和减产教训以后,种植岱字棉的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1957年的皮棉提高到亩产七十多斤,比1955年提高一倍,比1953年翻两番。胜利油菜在我县发展速度很慢,四年来只有一万一千七百亩,占播种面积13%。主要原因也是胜利油菜的特性和增产关键,没被群众掌握。一季晚粳在我县推广,由于在传授技术上进行了很多工作,从试种到全面推广,面积逐年扩大,单产上升很快。
群众评选和区域鉴定相结合。几年来我们感到,积极领导群众评选良种,推广良种,在增产上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品种过多,对良种不能全部摸底,推广目标不够明确,以致指导不具体,很多质量不好的种子,仍然被保留,有些较好的品种,却没发现。1958年全县在过去种子征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全面评选。通过品种整理,我们的头脑清醒了,知道了各个品种分布情况和品种性状,找到了推广的依据。这个工作1958年作了,今后还要继续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