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不仅能写,还要能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4
第7版()
专栏:

  不仅能写,还要能诵
  葛超海
苏联文学家弗·彼尔卓夫介绍马雅可夫斯基的文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他在坐满听众的俱乐部大厅、学校、红军兵营和工厂车间朗诵自己的诗篇。平均每年有六万多人听他的朗诵。他在朗诵诗时曾收到差不多两万张提问题的小条。”
看,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单说听众吧,每年六万多人,每月就有五千多人。假设每次朗诵会以五百人(这已经是一个不算小的朗诵会了)计算,那么每月就有十次,平均每三天一次。这等于说,诗人每三天就要参加一次群众大会,直接用“诗的语言”进行社会主义的宣传鼓动工作。这种机械的平均计算方法虽不合理(事实上不是三天一次,而经常是每天一次或数次),但也足够说明那“诗人的响亮的力量”了。
马雅可夫斯基把这种紧张的朗诵活动称为自己的“第二件工作”,他认为这是继承俄罗斯“行吟诗人们的传统”。
我国虽然没有这种“行吟诗人”的传统,但是,有些诗人也非常注意自己的诗和群众的结合。像白居易,据说,他“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照现在的说法,应该说也是种朗诵的形式,诗人的诗当场接受群众的检验。正如马雅可夫斯基说的:“要检验一下自己的作品是不是好懂,什么是要得的,什么是要不得的。”
至于民歌,更不例外。从古到今,绝大部分民歌都是通过朗诵、唱和而口口相传的;实质上民歌就是群众创作并朗诵的宣传鼓动诗。特别是当新民歌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今天,诗朗诵就更带有普遍性,朗诵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了。诗,不仅可吟咏、朗诵,而且可以演唱、比赛、展览;不再是自吟自赏、一唱三叹,而是普遍欢唱、歌声震天。近一年多来,我们全国千百万歌手们唱出了多少大跃进的诗篇啊!在城市、农村、工厂、田野,举行过多少次赛诗会和朗诵会啊!
现在,再看看我们的专业诗人们。近一年来,诗歌创作确实有很大跃进,发表了不少新的好的诗篇,有些诗人同群众一起唱和,他们在深入群众、向民歌学习方面也获得了一定成绩。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可惜这现象还不够经常,不够普遍。因此我想,如果能有更多的诗人继承“行吟诗人”的传统,像白居易、马雅可夫斯基那样,像当今千百万民间歌手们那样,不光是俯在案头写诗,而且还要到群众中去诵诗、去热情地用“诗的语言”进行社会主义的宣传和鼓动,勇敢地在群众面前检验自己的作品,那该有多好啊!
很明显,在这大跃进高潮中,在新民歌运动正蓬勃发展而开一代诗风的今天,诗人们如果能更主动地、直接地、经常地为群众朗诵自己的诗篇,进一步同群众结合,就更有其现实意义。这样,诗人们不但会更好地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跃进服务;同时也会更有效地向民歌学习,从而能更快地在实践中解决新诗歌发展的道路问题。
用火一般的诗句来鼓舞我们六亿人民的斗志,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而展开宣传鼓动工作,是当代诗人们最崇高、最光荣的使命。要想出色地完成这个使命,就不仅要用文字,还要用语言;不仅要自己写诗,还要为群众诵诗。这也算得是两条腿走路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