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揭开土壤的秘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7
第4版()
专栏:

  揭开土壤的秘密
  本报评论员
密切结合生产的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着。这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揭开土壤秘密,摸清土壤底细,进一步合理地安排生产,制定各项农业增产措施,促进农业生产。
农业增产,是多种因素互相结合互相促进的结果。我们强调农业生产的“八字宪法”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就是这个道理。“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正确地认识它,改良它和利用它,对于农业增产关系极大。但是,土壤也决不是孤立的。形成土壤好与不好的原因是复杂的,它和地理环境、地质、水文、灌溉、施肥、耕作方法等各方面因素都互有牵连,互相影响。因此,在进行土壤普查的时候,要研究土壤本身的问题,也要研究与土壤有关的各种因素,这样就可以把一块地、一片地、进而到一个公社、一个地区在目前生产上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根据地找出来,对症下药,为增产提出有效的措施。
为了全面地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多种经济,也需要土壤普查。了解了各地的土壤特性之后,才能因地制宜安排生产,做到地尽其利。河南开封专区通过土壤普查,规划了五个粮食作物区,十六个经济作物区,六条大型林带,一百三十三个果树区和四十个渔区。同时选定了肥沃的土地作为丰产方。这就为今后更好地全面发展生产奠定了基础。
摸清土壤底细,测定土壤的氮、磷、钾含量,还可以根据各种作物的不同要求,科学地制定施肥计划,有利于合理施肥。结合土壤普查,还可以查出大量肥源。广东省就发现泥炭七亿多担,野生绿肥一百多种。江苏省查出泥炭二亿多吨。其他各省发现的肥源也很多,这就为农业生产跃进,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土壤普查工作,必须围绕当前生产中心任务进行。从生产入手,又落脚于生产,把它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搞得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正在准备春播的地区,可以根据土壤条件考虑作物的布局,作到茬口合适,指标和措施对头,能使春播进行得更好。摸清土壤底细,也能更科学地作好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例如四川省江津专区根据不同土壤的肥力特性,查苗色,查密植程度,查根系发育状况,查分蘖;由苗到土,由土到苗,进行田间会诊,为生产“开药方”,提出施肥、灌溉等管理措施。因此土壤普查队,又是生产检查队,也是庄稼医疗队,很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说:过去是睁眼瞎子种田,现在是对症下药促进生产,今后增产一定更有保证。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与土地共命运,同呼吸,摸透了耕地土壤的“脾气”,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只不过还不够系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进行土壤普查的全部过程中,要认真地走群众路线。只有发动群众,参加普查工作,并在工作中虚心向群众学习,深入、细致地总结群众经验,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把群众的经验加以系统化,提高一步,才能把土壤普查工作做好。
为了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生产,必须把土壤普查鉴定成果,切实运用到生产中去,使它开花结果。目前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查的地区,都在进一步开展改良土壤运动。浙江省通过普查鉴定,针对土壤情况对症下药,已改良土壤八十余万亩。许多地区的人民公社选定几种主要土壤,建立田间档案。有的人民公社还建立了简易的土壤化验室,定期测验土壤肥力的状况。显然,采用多种方式,紧密结合生产需要,开展群众性的土壤科学研究活动,就能使土壤科学回到群众中生根落脚。这就不仅可以加速提高农业产量,而且也将使我国农业土壤科学大放异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