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定叫岗地大翻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7
第4版()
专栏:

  定叫岗地大翻身
  本报记者 曲一凡 罗重璋
得红旗 保红旗
襄枣二县紧相邻,棉花竞赛比输赢。
去年枣阳领了先,襄阳来把红旗送。
高举红旗更向前,定叫红旗扎下根!
这是枣阳人民新编的一首“红旗歌”。3月5日,中共襄阳县委刘书记带领了公社党委书记等十七人,把一面写着“向枣阳学习,向枣阳看齐”的大红旗,送到枣阳县来。枣阳县的群众敲锣打鼓,欢声雷动,接受了这面红旗。第二天,枣阳县举行了三十万人的广播大会;各公社、生产队集会讨论了“保红旗”的办法。他们向红旗宣誓:“高举红旗,乘胜前进,永保红旗!”襄阳县的代表回去,也召开了全县的广播大会,他们的誓词是:“借东风,掀巨浪,战鼓紧催跃进马,襄阳急起赶枣阳!”他们坚决表示:红旗输给哪里,还从哪里赢回!
两个县竞赛如此火热,干劲如此勇猛,是有历史渊源的。
人们都知道,襄阳专区是湖北省有名的低产区。在这个专区里,又有个“三北”地区,即枣(阳)北、襄(阳)北和光(化)北地区。这一带丘陵起伏,到处是土质薄瘦的黄土岗,又是襄阳低产区里的低产区。人们形容这些地方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团糟”,“不长五谷不长(棉)花”。就拿种棉花来说吧,好年头每亩地能收十来斤(皮棉),年成差点只落得六、七斤。枣北群众形容说:“一亩棉花,一年的辛苦,只做得一床棉套子。”种粮食作物的产量也很低,每亩只收几十斤,多的百把斤就算了不起。
多少年来,岗地被人们说成是“屙屎不生蛆,种庄稼不见苗”,“有女不嫁五大岗,一生跟上喝稀汤”……。
去年,枣阳和襄阳两县展开了竞赛。枣阳县委认真贯彻执行了“抓两头,带中间”的领导工作方法,大抓岗地赶平原,力争大面积平衡增产。经过全民大辩论,打破了岗地生产“无前途”的说法。岗地有些
“不利条件”,在思想获得解放的人们面前变成了有利条件。如土地多可以调茬轮作,多种产量高的春棉花;土质薄经过深耕、多施肥和因地制宜的密植,也就可以增产。去年8月初,岗上棉花正长得旺盛,突然遭到一场凶猛的虫害袭击,枣阳县全体干部和广大群众全力以赴大战虫害,日夜不息打药除虫,技术管理也做得细致。襄阳县本来干劲也不差,棉花也长得好;但在防治虫害和后期田间管理中,由于思想麻痹自满,松了一口气,结果在竞赛中输了。
今年枣阳县棉花的计划播种面积是六十万亩,其中春棉花扩大到四十万亩(主要在岗地),力争岗地棉花由去年亩产百斤皮棉提高到亩产双百斤。全县三十万男女社员,进行了大鸣大放大辩论,并贴出五十万张大字报,挖出了增产潜力,批判了“增产到顶”的保守思想。在总结去年增产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技术措施,全县掀起了“领导带头干,人人搞试验,保证平衡大增产”的竞赛高潮。从县委、公社到队的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已有十万人参加了亩产千斤或双千斤籽棉的丰产试验,为了帮助基础较差的地区和生产队迅速改变面貌,最近由县里派出了四百多名干部,加强基层领导。
在新的一年,人们决心再来一个大跃进,定叫岗地生产大翻身,把胜利的红旗永远插在枣阳县。
奋战七方岗
七方岗,是枣北地区五大岗中最大最穷的一条岗。“有女莫嫁七方岗,红薯疙瘩稀米汤”,平原人就是这样看不起岗上人家。然而,这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岗上的人挺起了腰板,勇气百倍,定要和平原区赛一赛。去年,七方人民公社就和平原上自然条件较好的鹿头人民公社赛上了。七方岗六万八千多亩棉田突破了皮棉百斤关,比1957年亩产二十二斤增产将近四倍,和条件好的鹿头公社基本上打了个平手。今年,双方一场新的争夺战开始了。七方公社提出“保证亩产皮棉双百斤,决心和鹿头拼一拼”。
我们从县城搭汽车到七方岗,汽车爬过一个坡又一个坡,司机不断地加油,马达哼哈作响好似老牛打喷鼻。公路两旁的麦田,一片油绿。到处插着丰产田的牌子。在纵横交错的田间大路上,运送肥料的大马车、人拉车、手推车,联成了一条线,一队来一队去,络绎不绝。犁地也是成群结队的,每张犁都架着双套牛,翻起的黄土把撒在地面乌黑一层的肥料压盖了。到达公社党委会,几位书记和社长都不在家,第一书记到武汉开会去了,其他几位都积肥送肥去了。接待我们的余秘书说:全社已有五万亩春花地犁耙三道以上,深耕也有一尺左右;每亩要求施底肥一百五十车(实际不足这个数字)。
为了战胜鹿头公社,七方公社在内部展开几条战线的竞赛。队与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都展开了竞赛。对象大都还是去年的老对手。条件好的永丰生产队,去年输给了土质较差的龙光生产队。永丰队不服气,今年要求再来。他们总结去年输了的重要原因是肥料没赶上,地头粪坑没有龙光队的多。现在,永丰队抽出二十四个劳力专挖地头粪坑,已经挖好四十八个。我们去的那几天,人们正在往地里送肥。全队三百多亩春花地,每亩已施三百担土肥。龙光队也不示弱,今年要实现籽棉千斤队,全部春花地都深耕一尺以上。他们的口号是:“早动手,战春天,争取走在永丰前。”
岗上的巾帼英雄
枣北五大岗上,妇女们是一支顶活跃的生力军。这也许是因为岗地上棉花种的多,技术活路也多,适合于妇女们心灵手巧的特点;也许是因为过去岗地上艰难困苦的岁月,使她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特别殷切。实现人民公社化以后,妇女们摆脱了繁琐的家务劳动,参加农业劳动就比往日更多更出色了。
出了枣阳县城,沿一条黄泥巴路往东北走,过了一岗又一岗,来到和河南省交界的陈庄,我们会见了名扬全县的“姑娘王”。她叫周明华,是太平人民公社红星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去年她种的棉花试验田,获得了高额丰产,被邀参加了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她领导的三十五个“棉花姑娘”中有三十个被选为全县或公社的棉花丰产模范。周明华今年又种了两亩试验田,已经犁耙三次,深耕一尺五,每亩施底肥一百五十车,准备密植八千株,加强技术管理,争取比去年更高的产量。她领导的妇女试验队,对新的一年充满信心,干劲惊人,丰产的奇迹一定会在她们手里不断出现!
争取岗地棉花更大丰收的竞赛运动,逐步深入到每家每户。父子比赛,婆媳比赛,俩口比赛的佳话到处流传。七方人民公社建联队有个老婆婆王明英参加了运肥队,并提出要和她的媳妇崔华兰挑战。崔华兰对她说:“妈,你莫跟我挑战,还是和婆婆队里的人挑战好,你这大年纪,干这种活,还干得过我们年青人?”王明英听了也不哼声,当晚回来,把车子轮轴上好油,又把一车肥上好。第二天一早,等她媳妇上肥时,她已经往地里送了一车。结果,这一天婆婆比媳妇多送了三车。小组长把这场婆媳竞赛的事一宣布,媳妇对婆婆说:“我以为你老人家昨天是说着玩的,怎么真的干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