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山上遍布肥料基地 既添肥料又省劳力 大寨公社大办百亩百猪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8
第4版()
专栏:

  山上遍布肥料基地 既添肥料又省劳力
  大寨公社大办百亩百猪场
本报讯 甘肃省秦安县大寨人民公社(原中山乡)人民,创造了一种高速度发展生猪生产的先进经验——在高山深湾大办百亩百猪场。根据当地山大湾远、耕地分散、运输困难的特点,在每一百亩左右耕地中办一个有猪百口左右的饲养场,作为肥料基地,使每一亩地有一口猪为它常年积肥;同时从每一百亩田地中退耕二十五亩种饲料(一亩饲料加上野草、糠麸、秕子等能养四口猪)。使养猪和种庄稼互相依存互相支援。这个办法还可以节省大量运送肥料的劳动力投入其他方面的生产。
大寨人民公社位于陇南高寒山区。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亩川地;海拔在一千七百公尺到两千一百公尺间。全乡二万四千多亩耕地,只有三千四百个全半劳动力。山秃草少饲料缺乏,向来没有养猪习惯。由于地多劳力少又缺肥料,历来耕作粗放,产量低微,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解放以来,虽然逐年有很大改善,但1957年粮食亩产量还只有一百三十七斤。全乡一千二百户只有猪七百三十五口。1958年4月,中山乡党委在检查工作中,发现原来全乡最穷的袁家村由于在1957年大力发展了养猪事业,每户全年光养猪就收入了一百多元。猪多肥料也多,粮食产量随着直线上升,因而一跃成为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的全乡最富裕的村庄。乡党委就以这个活生生的教材,教育全乡人民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经过四个月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队为主,上山进湾,大办百亩百猪场”的养猪经验。
这个方法一出现就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全社现已办起猪场五十四座,1958年共养猪六千二百九十八口(其中有一少部分是社员私人喂养的),每户平均五点一口。比1957年底实有猪七百三十五口增加了五千五百六十三口,约七点四倍。建场以来,突出地在以下四方面显示了优越性:
一、为农业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肥料。半年来六千二百多口猪共积肥七十一万多担,秋季施在八千九百多亩地里(占全乡耕地面积的36%)。这些地一季的平均亩产量就比1957年增加了86%。
二、节省大量劳动力,投入农林牧副渔等各项生产。大寨公社山大坡陡,耕地分散,土地距离村庄较远。去年办起百亩百猪场后,猪场星罗棋布地遍设在田地中间,肥料全由猪场的饲养员顺便送到地里,只此一项就节省了十一万多个劳动日。此外,由于猪场设在山上湾里,可以就近收割饲料燃料和取土垫圈,全社五十四个猪场,减少了饲养员一百零八人。节省的大量劳动力投入其他工作后,使公社的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都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崭新面貌。
三、符合勤俭办社的原则。在山上湾里田间建场,可以就地选择避风、向阳、干燥、近水源的地方挖窑洞作猪舍。这种猪舍不仅不用砖瓦椽梁等建筑材料,还冬暖夏凉。猪场分散,又能减少疫病。
四、符合自给性生产和商品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随着生猪的大量增加,除社员们能经常吃到猪肉外,还超额92%完成了国家的收购计划。
现在大寨人民公社计划再增建四十六个猪场,达到一百个场,共繁养生猪一万五千口;年内卖给国家肥猪三千口,支援兄弟社仔猪四千口。在饲养管理方面,除继续推广和健全行之有效的分类分群管理、以草代粮喂养、改良品种和防疫等制度外,决定推行生猪饲养档案制,逐步实现生猪生产科学化。
中共天水地委在一次生猪生产会议上,着重推广了大寨公社百亩百猪场的经验,向全专区三百多万人民提出了“大力开展百亩百猪场运动”的口号。要求通过百亩百猪场运动,使生猪数量由年初的四十一万口到年底增加到一百五十万口,并为一百五十万亩耕地建立肥料基地。 (柳梆、孙民)
  (附图片)
  苗地插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