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徽剧、黄梅戏、泗洲戏到北京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19
第5版()
专栏:

  徽剧、黄梅戏、泗洲戏到北京演出
本报讯 安徽省戏曲演出团(包括徽剧、黄梅戏、泗洲戏)现已来京,将于本月底在首都演出徽剧的“水淹七军”、“淤泥河”、“百花赠剑”,黄梅戏的“女驸马”、
“牛郎织女笑开颜”、“春香闹学”以及泗洲戏的“两面红旗”、“走娘家”等大小二十多个剧目。徽剧团还带来青阳腔的“磨坊会”、“看女”等剧目,亦将同时演出。
徽剧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剧种,明末清初形成于安徽南部,清乾隆时期曾有“四大徽班”入京。它是京剧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前,安徽徽剧遭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所有徽班都被迫解散了,徽剧艺人全都流落民间,改习他业。解放后,中共安徽党委对徽剧非常重视,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由安徽省文化局访集了十多个散落民间的徽剧老艺人,招收了儿童学员,成立安徽省徽剧团。徽剧的剧目很多,虽然其中某些剧目与京剧和其他剧种相同,但在表演、唱腔等方面都有其特色。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本是安徽安庆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解放十年来,已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了。曾以“天仙配”、“打猪草”、
“夫妻观灯”等剧目在首都、天津、武汉、广州等地演出,受到观众欢迎。这次来京演出的“女驸马”、
“牛郎织女笑开颜”等,是最近整理和创作的新剧目。参加演出的演员,有扮七仙女的严凤英、扮董永的王少舫和潘璟琍、张云风等。
泗洲戏是流行在安徽淮河两岸的一个为群众喜爱的剧种,1957年曾在首都演出过“三踡寒桥”、“拾棉花”等剧目,这次来京,系由该剧种著名演员李宝琴等演出“两面红旗”、“走娘家”等优秀小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