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在“古为今用”的原则下 如何整理祖国农学遗产 辛树帜委员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26
第12版()
专栏:

在“古为今用”的原则下 如何整理祖国农学遗产
辛树帜委员的发言
各位委员:
我完全拥护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位首长的报告。
自一九五四年党号召我们农学界,整理祖国农学遗产,各农业院、校以及农业科学研究机关,才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一九五五年四月,中央农业部邀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北京座谈了整理祖国农学遗产的具体办法。此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西北农学院等有少数对中国古籍较有修养的老教师或青年教师,小型组合,在党的领导和支持鼓舞下,从事这一艰巨而光荣伟大的工作,几年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已将公元前三、四世纪的“管子”“地员”篇和保存于“吕氏春秋”的“上农”等四篇作了校释;北京农业大学出版了“中国农学书录”、“区种十种”以及“秦晋农言”等;南京农学院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出版了“补农书研究”、编辑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稻、麦、棉三种以及辑释了“汜胜之书”;华南农学院研究了梯田的历史;西北农学院有“泛胜之书今释”、“齐民要术今释”,“花镜整理”、“农言著实注释”等;其他散见于各学报的论文,为数也不少。这些研究都是符合于“整理中国农业科学遗产事业规划”要求的。有一部分研究已把数千年沈埋难读难懂的一些重要古籍及其中记载的宝贵农业知识,分析、批判,有的还作了总结。有一部分研究介绍了祖国历史悠久而优越的区田、梯田和水土保持的功用以及某些主要作物的发展史等等。这一系列的祖国农学遗产的发掘,无疑的或多或少直接间接对农学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些初步成绩的获得,都是伟大英明的党的领导和提倡的结果。
祖国的医学和农学,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丰富内容,几年来中国的医学在党的重视下,中西结合更发扬光大了。祖国的农业,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创造,也有许多杰出的农学家,作了理论性的总结。自解放后,劳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农业技术的发展,更进入了突变过程,已飞跃式的前进。但是我们农学界的人士,似乎还有点“厚外薄中”的现象。党的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是十分英明而正确的,尤其号召我们拜农民为师,意义更是深长。但是我们在总结今日劳动人民丰产奇迹的同时;而不注意研究历史上劳动人民从生产斗争实践中证实过的经验和农学家总结过的原理原则,也是不恰当的。
最近人民日报刊载了成于思先生的文章说:“迷信古人,沉醉于故纸堆中,逃避现实,到头是‘知古不知今’,固然是永远不会有多大出息。但是忘掉祖宗,割断历史,对人类科学文化遗产采取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算是马克思主义者。”我希望我们农学界在党的领导下,在“古为今用”的原则下,认真地整理和学习祖国农学遗产,使我们更容易体会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和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祖国农学遗产,大部分保存在劳动人民的实践中。至于典籍记载,除散见于“方志”以及经、史、子、集外,属于农书范畴的:据北京农大的“中国农学书录”的初步记载,共有四百七十余种,现存者二百二十四种;佚失者一百四十三种;辑佚九种;存佚尚待进一步调查的约百余种。其中像武则天时代的“兆人本业”,是当时民间流传的一部农书(据闻日本尚有),又如杰出的学者王船山氏的“南窗外记”可能还留存在民间,这些只有待于图书界的搜罗了。佚失以畜牧兽医部分为最多:失传的五十二种;保存及残存的仅九种;存佚待调查的十四种。这种饲养医疗经验的记载的佚去,在我们大力发展畜牧兽医事业方面是一种损失。保存最多的书籍,要算园艺花卉部分,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园林化的建设,或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北京农大的“中国农学书录”中,尚未将有关农田水利及水土保持的书籍列入,以后似可补充。
我国农学遗产既如是的丰富多采,而今日在社会主义的光辉照耀下,农业的成就,又如是的伟大;我们农学界,从祖国农学遗产中摘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结合现代科学的最高成就,编成一套新中国的农业技术书是有责任的。党现号召编写农学专科教科书应结合中国农学遗产,那么,整理祖国农学遗产的工作,也需要进一步的开展。兹提出个人对现阶段整理祖国农学遗产的工作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一)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并设立统一领导机构:过去阶段各个研究机构,联系不够,不能发挥集体力量。此后如果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或中国科学院设立研究所或研究室,统一领导各院校及研究机构的有关研究整理祖国农学遗产方面的工作,充分发挥人力物力的潜力,一定更能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而不至重复或走弯路。
(二)综合性的农书的整理:我国公元前三、四世纪,即有综合性的农书出现,如“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此后若汉之“泛胜之书”、后魏的“齐民要术”、及宋之“陈旉农书”,明之“农政全书”等。都是总结前人或当代的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其丰富伟大是世界同时代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这些书的写作基本原则,大多类似“齐民要术”所说的:“采捃经传”——考查文献中的有关记录;“爰及歌谣”——参照无文字记载的群众经验,而由实践中得来的农谚;“询之老成”——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验之行事”——而且自己观察实践。这些农书的写作方法固然很精慎,而作者写作时又有许多卓越的识见:如北魏贾勰的“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说明了农业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性;北宋末陈旉的“在耕稼盗天地之时利……传曰,不先时而起;不后时而缩。故农事必知天地时宜。则生之蓄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无不遂矣”。说明了向自然斗争,人定胜天的精神;徐光启的“旱田用水疏”:“灌溉有法……此救旱也,均水田间,水土相得……此弭旱也……疏理节宣,可蓄可泄,此救潦也。三夏之月,大雨时行,正农田用水之候,若遍地耕垦,沟洫纵横,畜水于中,资其灌溉,必减大川之水。 先臣周用曰:‘使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也。’”是水土保持的极精方法,其他见于综合性农书方面的原理原则性记载,不胜枚举。在过去阶段整理祖国农学遗产中,综合性的农书整理和总结已完成了一部分,今后如果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分析批判,系统的总结祖国农学遗产的精华和富有科学性的理论,以供农学工作者的参考,也是很有意义的。西北农学院曾从农书中,找寻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农业上有成就的因时因地制宜的原理原则,把它们系统的联系起来,初步制成了一个“农书系统图”,又初步拟出“用八字宪法的标准看祖国农学的优良传统”以待研究的一个提纲,附录在后,希望同志们指教。
不过这一类系统性综合性的农书整理,内容复杂,是需要多方面的协作,尤其是需要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同志大力帮助。
(三)关于专业性农书的整理:如畜牧、兽医、蚕桑、茶、柑橘等等,似可由专业机构完成。又富有地方性的农书,可由某一地方机构完成,例如“补农书研究”、“农言著实注释”等,都有很大的成绩,因易于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的缘故。
(四)关于农谚与方志的整理:农谚“是我国历代农民自己写出的农书,是我国农业知识的一个宝藏,如果将全国各地的农谚,加以全面的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且用现代科学知识注释出来,就可以编成一部出色的中国农书”(引北京农大“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的成就”)。党是非常注重农谚的收集以及地方“方志”中有关农学资料的抄录,这些的确是我国农学遗产中的重要资料,如果运用由下而上的方法,由地方研究机构先行整理注释,再由中央领导机构集中选择、采其精华,这样我们又可以总结一些很有价值的知识。
个人对中外农学的知识,都是极其肤浅的,上面所说的这一些片面的看法,谨提供参考。最后祝大会胜利!同志们身体健康!附件一:“农书系统图”附件二:“用八字宪法的标准,看祖国农学的优良传统”提纲一、基本原则:“人定胜天”
(一)因时制宜:以星躔物候为时令指标
(二)因地制宜:
1.对土壤性质的认识:①最早的分级(禹贡)②指示植物(地员)③耕作改良(上农)
2.不良土地的利用:①灌溉(水)②荡洗盐碱(史起)(土)
3.特殊技术措施:①梯田(水)②套种(密)③间作(密)④区种(土)二、尽人力的方向:
1.顺天时,量地利:(从泛胜之“趣时和土”、“种禾无期,因地为时”发展而来。)
2.“深耕易耨”、“或芸或耔”(土保)。
3.利用绿肥、粪肥、堆肥以及各种有机质(豆科间作)(肥)
4.选种(种)及苗期锻炼(管)
5.利用无性蕃殖,战胜风土 限制(姜、芋、甘薯、蔗)(保、管)
6.慎密保藏收获物(窖藏、仓储)(保)及加工(干、鲜、腌)(管)
7.多种经营——“种必杂五种”,此外蚕桑、油料、纤维、涂料、材木、家禽、家畜、酿造同时注意(管)
8.嫁接(种)
9.保护(防霜、刮霜、去虫、兽医)(保)
10、加温栽培蔬菜花卉(保、管)三、取得的成就1.品种丰富: ①禾谷、蔬、果、油料、纤维、花卉、药材、林木……都有世界所无的优良品种。 ②引入新品种的特例:汉时的葡萄、苜蓿……唐时的蔬果(以“胡”字标识的,多为汉代输入;以“番”字标志的,多为唐代输入;以“海”字标识的,多为元、明输入;以“洋”字标识的,清及近代),宋真宗时输入占城稻(占米),元初输入棉花…… ③驯化野生植物 ④利用——(备荒)2.农田水利(水、工)3.农耕工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