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我们的公社正在由穷变富 纪明选代表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4-27
第12版()
专栏:

我们的公社正在由穷变富
纪明选代表的发言
我完全拥护周总理的报告,同意几位副总理的报告。
我们安徽省涡阳县纪伦寨人民公社,是去年八月间以原曙光高级社为基础,由三十二个高级社合并建成的。全公社共有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五户,八万七千一百八十九人,二十八万三千六百零七亩耕地。解放以前,我们这个地方是一个“三场大雨淹到庄上,十天不雨干到湖底”的灾区,从一九三二年到一九四二年十年中,就发生七次涝灾,三次旱灾,一次虫灾。土地也非常瘠薄,大部分是不长庄稼的碱地、砂矼地和黑土地;土质较好的青土地数量很少,加以那时耕作粗糙,一般地只耕三寸,耙两遍,缺水少肥,产量一向很低,正常年景,每亩地只收五、六十斤,好年景每亩也只收八十多斤。由于地孬灾多,加上地主残酷剥削,田地荒芜,人民生活很苦。纪伦寨本庄有七十五户人家,解放前经常逃荒的就有四十二户。解放后,这里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革,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连年的灾荒,迅速发展了生产,到一九五七年粮食平均亩产量已由过去几十斤提高到二百二十斤,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倍;一九五八年单产达到三百六十九斤,比一九五七年增长百分之六十七,比解放前增加五倍。工业和副业也有很大的发展。一九五八年社员纯收入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超过了当地富裕中农生活水平百分之三十一。原来最穷的纪伦寨大队更为突出,去年的总收入每人平均达二百三十六元一角,公社福利事业给社员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去年全队实行伙食供给制以后,公共食堂每餐都是两三个菜,每周加餐一次,逢年过节,鸡鱼肉蛋酒样样俱全。全队还新办了两所小学、一个卫生所,新建了图书馆、俱乐部、收音站、体育场和花园,生产以后,每个社员都有机会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生活丰富多采。
在这样一个“穷”地方,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里从经济上翻过身来,改变了贫穷的面貌呢?关键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树立了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决心。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这话是十分正确的。过去我们那里“穷”,的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困难,但反过来,“穷”也激励了我们,使我们立下自力更生的志气。从一九五一年办互助组到农业合作化这个期间,我们经常注意向社员进行“自力更生”的教育,大家都表示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和组织起来的力量,沿着党所指引的互助合作的道路,不断改造自然条件,努力发展生产。
在改造自然上,我们为了摆脱易涝易旱的多灾局面,从一九五一年就开始大规模的兴修农田水利,现已基本上消除了一般的旱涝灾害。以现在的纪伦寨大队(即原曙光一社)为例,这个大队在一九五一年一冬一春,就挖了一条中沟,七条小沟,完成十一万五千公方土;一九五六年,开始挖大沟大塘;一九五七年在这个基础上,根据省委提出的实现“河网化水稻化”“把淮北变成江南”的要求,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兴修水利运动,大干一冬春,做了九十一万七千五百多公方土,在这年兴修水利中遇到了许多难以想像的困难,但终因广大社员的志气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曾先后冒着风雪严寒,战胜了砂矼关、粘泥关、流沙关。这个队的土层薄,当挖沟挖到二公尺多深时,一层砂矼板比石头还硬。锹挖不动,爪钩刨不开。有个小队两小时就挖坏了十一把爪钩。经发动群众研究,从砂矼上冒黄泥的地方找到裂缝,用铁锹铁镐顺缝挖撬,才扒开砂矼层。接着而来的是粘泥关,这种泥沾住锹甩不掉,沾住筐倒不了,使工效大大降低。后来社员想出锹沾水挖,筐改用布兜子的办法,一尺多深的粘泥,才很快被征服。随后,当沟挖到五公尺深,又遇到稀稀糊糊的流沙,这里挖掉,那里又淤平,社员又想出“调沙离水”的办法,先挖出一条沟,滤去流沙中的水分,才制服了流沙。为了提高河网化开挖深沟的工效,当时我们还发动人人献计,大胆创造,革新运土工具。大量推广了“吊杆”、“空中运土器”和“滑轮车”。后来又进一步把“吊杆”改制成“吊杆滑轮”,把空中运土改成“玉女穿梭”,并在滑车的基础上,创制了“自动装卸运土器”,全部消灭了肩挑人抬,使每人日工效提高到十三公方。去年公社成立以后,我们又开了四条河,全队实现了河网化。这些工程可以保证九千亩水稻用水、百日不雨不旱,五天连降大雨三百公厘不涝;而且发展了交通运输和养鱼、鸭等多种经济生产,把纪伦寨人民公社变成了鱼米之乡。社员们赞扬说:“实现河网化,旱涝都不怕,水足能养鱼,保证收庄稼,运输不用人来挑,坐在船上笑哈哈。”
改造碱荒地,猪屎化砂矼,是我们改造自然,取得丰产的又一重要措施。纪伦寨周围尽是荒碱地,要发展生产,必须改造这些孬地。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摸索试验,我们找到好几种有效的办法,改良了大量的碱地。但在一九五一年最初提出改良碱地时,有些人不相信碱地能改良,他们说:“老碱荒总是老碱荒,永世翻不了身。”为了用事实教育这些人,我们发动青年群众用客土垫地的办法,在一块碱地上先挖掉碱土,上面垫一层五至六寸的新土,经过精耕细耙多施肥,第一次种上棉花(土棉)收了四十多斤。这一事实打破了碱地不能改良的保守思想。接着,就开始进行了大面积的改良。在挖土垫土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碱土层不深,只要深耕七、八寸,就可以把碱土翻下去,于是我们又采取挖沟翻土的办法,大大加快了改良碱地的进度。随着农业三项改革(即改种高产作物,提高午季作物种植比重,改变广种薄收习惯)的推行,我们对那些比较低洼的碱地,用筑台田,提高土块,利用雨水冲刷,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九五四年我们又发现碱地改种水稻,经常灌水排水也可改变碱性。运用上面几个办法,经过逐年的苦干,原来许多碱地上长出了好庄稼,使无收变成了有收。社员为了制服砂矼土,创造了猪屎化砂矼的办法,一般在每亩砂矼地里上几千斤猪屎猪尿,可以使硬砂矼逐渐松软,产量提高一倍左右,这个办法已推广开来。
在耕作上,我们首先大大扩大了午季作物(夏收作物)面积。解放前,我们那里小麦只占耕地面积百分之四十,一九五三年推行“三改”以后,扩大到百分之七十八以上,这样就避开了历年夏秋的灾害,稳定了收成。其次,是大力改种高产作物,结合兴修水利,在靠近水源的碱地里改种水稻;在经过改良的地里大种“胜利百号”红芋;在青土地里改种玉米,这就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如一九五五年首次改种水稻,每亩收四百三十斤,比种旱粮增加几倍。第三,运用套种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过去土地利用率很低,大部分是一年一季,推行套种后,普遍做到两年种四、五季,土地利用率提高百分之二百零一。第四,积极改变广种薄收的习惯,多积肥、多造肥,合理施肥,实行精耕细作,不仅做到深耕、多耕、细耙、多耙,而且改原来竖耕为竖横交错耕,改原来横耙为横竖交错耙,这样地耕的深,耙的匀,苗出的齐出的旺。同时还普遍改用优良品种,并改原来稀插为合理密植。由于采取了这一连串的有效措施,就打开了增产大门,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为了在经济上迅速翻身,我们在改造自然,力争农作物由低产变高产的同时,还积极发展工业和多种经济生产。一九五八年副业总产值已达七百余万元,纯收入三百五十六万多元,平均每人达四十一元,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二点五倍。纪伦寨大队多种经营的规模很大,这个大队从一九五七年就逐步办起农具修配、油料加工、土化肥、颗粒肥料,土水泥、沼气发电、养蜂场、养蚕场、牛奶场,以及其他为农业服务的大小工厂一百零一个。此外,他们还积极提倡八栽(栽果木树、芦苇、荆条、柳条、蒲草、黄花草、藕、菱角)、七养(养猪、鸡、羊、蚕、兔、鱼、蜂等),一九五八年全队共养猪一万一千多头,平均每户十一点二头;养羊三千五百九十多只,平均每户三点五只;养家禽三万二千一百三十六只,平均每户三十二只。养鱼场面积八十亩,养鱼六十四万尾,平均每人有四十斤。由于多种经济的发展,这个大队的收入年年增加,既逐步改善了社员生活,又不断促进了农业生产,一九五七年利用副业收入即购买了七十四部马拉水车、十三辆大车、四十二部龙骨水车、二十四头耕畜、九十四张犁耙、十万斤化肥和其他各种农具。
我们这个公社,经过几年来苦干、实干、巧干,已经变水患为水利,变洼地为良田,变不收为多收,变低产为高产,生活比以前富裕了。但我们知道这距离党向我们指出的共产主义的富裕生活还远的很,生产上也还有极大的潜力要继续挖掘,因此,为了实现今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全体社员已订出了实现今年更大跃进的指标,决心实现亩产粮食千斤、皮棉一百一十五斤、油料七百四十一斤,并在实现河网化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园林化,园田化,灌溉渠道化,交通运输车船化,把纪伦寨人民公社改变为美丽的花园和丰衣足粮之乡。我们纪伦寨人民公社的人民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历年战胜困难的经验,有比去年更大的干劲,我们完全有把握实现今年各项生产指标,走向更富裕的生活道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