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百炼成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5
第3版()
专栏:

百炼成钢
本报记者 周永康
上钢三厂的两座平炉是闻名全国的高产红旗。炉子上日夜三班有六个炉长,韩忻亮是其中的一个。论年纪,数他最轻,今年才二十六岁;论炼钢的历史,数他最短,进厂不过七年多。但在去年大跃进中,车间里创造的快速炼钢新纪录中,数他们班多,前后创造了十八个新纪录。
一天,我趁韩忻亮轮休的机会,访问了这个年青的炼钢工人。
第一课
韩忻亮当了炼钢工人,分配干啥他就干啥,不嫌脏,不怕累,老炼钢工人们都称赞说:这小伙子将来有出息。1953年6月,他参加了共青团,10月,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以后,韩忻亮更加感到自己应该好好学习。领导上看他肯钻肯学,一有学习机会,就把他派出去学习。由于他学的比较专心,不久就从辅助工调做记录员、技术监督员、第一助手的工作。1955年,二十二岁的韩忻亮就正式担任了一号平炉的炉长。有一次炉子已经到了后期,需要更多的维护。上班炉长王志有交班时,再三嘱咐要多加小心。韩忻亮一到炉上,翻了翻炼钢纪录,一看,上一班交下来的这炉钢要个把钟头才能出钢。他暗中思索:如果把这炉钢早一点出,不是还来得及在自己班上再放第二炉吗?于是,他带领一群小伙子开足了煤气,提高了炉温,不一会炉顶出现了熔化的象征,韩忻亮心里一发急,连忙命令出钢。结果,炼成了一炉次品钢。
为了这件事,韩忻亮心里难过了好几天。
过了不久,苏联著名的炼钢能手柯列斯尼科夫在上钢一厂传授快速炼钢经验,车间领导上决定派韩忻亮去学习。这下子,他可高兴得难以形容。赶到一厂,一看苏联的炼钢能手也是一个年轻人。操作表演开始了,柯列斯尼科夫一下子把闸门升得很高,也是用长火吹,火焰猛扑炉顶。韩忻亮一看,呆住了:“这样吹,炉顶不是又要烧坏了吗?前不久,我就出过这样的事故。”可是说来奇怪,这位苏联朋友即使用长火吹,炉顶也一直没有熔化。韩忻亮聚精会神地观察柯列斯尼科夫每一个动作,慢慢地看出一点名堂来了。原来这位著名的苏联炼钢工人在开大火时随时根据炉顶的变化情况,灵活地控制煤气、空气的用量,又大胆又谨慎。结果一炉钢炼好了,炉顶一点没有坏,冶炼时间反比计划缩短了四十一分钟。韩忻亮打从心底里钦佩苏联炼钢工人高超的技术。
韩忻亮回到家里,把这一天看到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在日记本上记了下来。后面还写着:“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技术,要像柯列斯尼科夫一样沉着勇敢,叫炉子乖乖地听我使唤……”
从这一天起,他的这本日记,人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不管是别人的经验,还是自己的教训,总是一件不漏地记下来。几年来,他这本日记已经记得密密麻麻,内容包罗万象,简直成了一本活的炼钢技术资料。
钻研出巧匠
韩忻亮经过几年来的刻苦钻研,对炼钢这门技术已经到了得心应手的阶段。有一次,韩忻亮小组接到一批轧钢机轧辊的冶炼任务,这种铸钢温度要求很高,很难掌握,一不小心就会全炉报废。炼钢工人逢到炼这种钢都感到头痛。这次,炉子刚修好不久,炉温不能提得过高,这样就更增加了执行这项任务的困难,韩忻亮特别小心,不料在出钢的时候,出钢口里面烧得很实,吹掉了十几根氧气管,还是打不开。大家看到钢水碳分、温度都在下降,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韩忻亮这时又拿起一根氧气管冲到炉后,他对准出钢口猛吹,出钢口上的耐火泥飞溅到他的衣服上,发出一阵焦糊味儿。他一闻这味道,突然灵机一动,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子里闪了一下:夹生饭可以加水重烧,钢水温度低了,为什么不能加些合金和铁水重炼?他立刻大声喊道:“把出钢口重新堵起来。”值班主任一听,一把抓住他的手:“韩忻亮,你疯啦,你要干什么?”“为了抢救这炉钢水。”当韩忻亮把自己大胆的想法告诉大家的时候,许多人大吃一惊。有的说:“我吃了十年炼钢饭,还没有听说这么干过。”有的说:“反正这炉钢差不多完了,不妨试试看。”在这紧要关口,时间不允许人们作过多的争论。韩忻亮当机立断地说:什么事都不能墨守成规,想办法克服困难,总比向困难屈服好。最后,值班主任支持了他的作法,马上把合金、铁水兑进去,温度顿时回升,终于把一炉低温钢起死回生,浇成了铸件。接着韩忻亮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高温稀渣”等五项经验;在和高硫土铁作斗争中,他又研究成功“三步放渣法”等先进方法,冲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新纪录。这一切,正像一炉正在沸腾中的钢水,闪耀着金色的光芒。
新人新风格
我随便向韩忻亮提出了一个问题:“听说你去年创造了十八个快速炼钢新纪录,是不是这样?”他马上纠正说:“新纪录是十八个,但不是我一个人创造的。要知道,一个新纪录,它包含着多少人的智慧和汗水啊!一个炼钢工人单枪匹马,本领再大,也创造不了新纪录。”是的,多年的劳动实践,集体主义思想,已经在这个年青人的脑子里树立起来了。
车间里关于他在这方面的故事流传得很多。去年8月间,为了完成跃进指标,他和二号平炉上的炼钢老将孙万银展开了一场红旗竞赛。竞赛的第一天,韩忻亮刚接过班,把组里工作安排好,他回头一看,发现孙万银小组因为人手少,加料时炉前很紧张。他不假思索地把手一挥,旁边几个年青人拿起铁铲就涌到二号炉上帮助加料。孙万银小组工人一看他们的竞赛对手竟会过来帮忙,真是做梦也想不到。等了一会,孙万银看到韩忻亮小组在下料时也很紧张,他还没有来得及挥手,自己炉上几个工人早已跑到一号炉上去了。这两个炉子竞赛得越来越热火,红旗飘来飘去,他们之间的团结也愈加紧密。韩忻亮有时轮休,不用打招呼,老孙也主动地帮他管炉子。外面来参观的人,看到工人们这一会在这个炉子上加料,过一会却又出现在那座炉子上,也闹不清他们究竟是那一座炉子上的工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