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最迷人的景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5
第4版()
专栏:

最迷人的景色
本报记者 金沙
在浙江南部,有许多迷人的景色:天坛山上的公路,澄江两岸的桔林,海门的渔船……但是,最迷人的景色,还不是这些,而是黄岩县人民正在为争取今年第二个丰收而斗争的情景。
到处有专家
在一个大院子内,二三十个妇女分坐在一张张方桌子的周围,正在用着灵巧的指头,拨弄着一粒粒谷子。不大饱满的或者带着杂色的谷子,被挑了出来。余下的是大小一般,颜色一般的谷子。这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惊奇:这是做什么呀?正在这时,陪同我参观的路桥公社种子繁育场的副场长李赞卿,好像已经看出了我的心思,拿起一小把谷子说:“这是粒选谷种!”
粒选,是黄岩县选种“七关”中的一关,所有没有经过田头预选的谷种,都要过这一关。这是一个不大容易过的关。拿良种繁育场(等于一个管理区)来说,今年需要经过粒选的谷种共有三万五千多斤,按每斤三万粒计算,就有近七万万粒。要把这么多粒谷子,一粒粒检查过,这当然是要花不少劳动力的。但是去年的经验证明了:在这上面花些劳动力是合算的。去年,这个场有一丘田(二亩),同样的种子,同样的肥料,同样的耕作,但因有一亩的种子过了“七关”,有一亩的种子没有经过粒选“关”,就有不同的产量。经过粒选的是一千零四十二斤,没有粒选的是八百九十六斤。这也就是说,按照今年种子繁育场的播种计划,早稻八百九十八亩,晚稻九百五十亩,经过粒选,就可增产十八万斤;反之,就会少产十八万斤。因此这个场对劳动力进行合理安排以后,决心把所有需要粒选的种子都粒选一遍。
这些妇女对于这个同绣花一样的工作也曾发过愁。但是,经过一个时期学习和实践,现在熟练了,并且成了“选种专家”。现在这些人拿起一粒谷子,可以告诉你:这是“陆财号”品种,特征是:粒圆、嘴尖、无芒、带紫红色;或者这是“熊交”号种子,嘴尖、不带紫红色……
回到办公室里,李赞卿看了一眼墙上的这个场的良种播种分布图,忠厚朴实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是的,今年种子繁育场的八九百亩早稻,完全采用了各种良种,又经过了粒选,这给更大的丰收,准备好了一个重要条件……还没有等记者去联想,李赞卿说开话了,他说:“今年不光种子繁育场选用了各种良种,就是其他管理区,其他公社,也都选用了良种。”这不就是我想提出的问题吗?这时,李赞卿又说下去:“种子繁育场今年选用的良种中,陆财号占70%。这因为经过前年、去年两年的试验,证明了陆财号最适于提早播种。这个品种早熟,抗病力强,不怕倒伏,产量比其他品种高。”说到这里,李赞卿顿了一顿说:“陆财号不是没有缺点,成熟以后必须很快收割,否则会在田间掉粒。因此,我们搭配着种点南特号,农林十六号。”接着,李赞卿滔滔不绝地说起有关种子的各种问题来。现在坐在我面前的,已不是我刚才所见到的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农民,而是一个健谈的种子专家。这样的专家到处都有。有了许多这样的专家,今年农业生产的更大丰收就有了更可靠的力量。
有趣的争论
在澄江公社孝友管理区的一次生产会议上,发生了一场很有意思的争论。事情是这样发生的:当这个管理区的基础最差的美丽生产队支部书记陈小仙提出“今年的第一不应该是其他生产队,而应该是美丽生产队”的时候,就引起一场争论: 
“你们美丽队有什么条件争到第一?”
“地多,四百多亩地,一亩地多收一百斤,就可以多收四万斤……”
“地多人少没有用。”
“人是少,但是干劲不小;有了干劲,什么事都能办好!”……
这个争论像平地卷起的一阵大风,在本来不大平静的河面上卷起了更大的波浪。——在各个角落都展开了类似的争论,特别是在美丽生产队。在美丽生产队内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承认可以赶上先进队的,还有不少人虽然不再说这是命中注定的,但是认为美丽队的土地等条件,决定了必然要落在别的队的后边。争论的第一个问题是美丽生产队今年能不能在去年基础上继续跃进。经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了今年再前进一步是完全可能的。第三操作组就提出了六点理由:一是去年施到田里的肥料,每亩只有二百担,今年准备施到田里的肥料有六百担;二是去年播种的是一般种子,今年播种的有70%是南特、卫国、熊交等优良品种;三是去年深耕的地不多,今年普遍耕了五寸以上,少数的达到八寸;四是去年车水完全靠人力,今年有了一台抽水机,不光可以做到及时灌溉;而且可以抽出一批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五是今年的密植比去年更好;六是今年按照中央决议,坚决贯彻执行了分级管理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干部和社员的干劲特别大……
在这个问题弄通之后,又分析了先进队生产搞得好的原因。例如汇江队水稻、柑桔产量高,一方面是土地等条件比较好,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肥料多,耕作好。只要耕作好,加上多养猪,美丽队水稻、柑桔的产量,是可以赶上汇江队的。从今年的情况看,美丽队因为耕作好,已经得了三次红旗。这很好地说明了,只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可以赶上汇江、超过汇江的。
经过辩论分析,社员的眼睛亮了,原来有信心争取更大丰收的,现在信心更加坚定了;原来没有信心争取赶上先进队的,现在也有信心了。社员陈思梅说:“苦战二年,超过汇江!”陈老六补充说:“苦战一年,赶上汇江!”
这样,美丽生产队就开始了“赶汇江,超汇江”的斗争。陈思梅过去压桔枝每天是六十株,现在三个钟头就压了六十株,劳动效率提高了近两倍。华本辉一个早上拾牛粪八十斤。过去一斤也不拾。陈友法过去常常是别人叫了才上地,现在反转来常常去叫别人上地,就因为他起得比别人还早。
社员陈妙桂写了一张大字报,歌颂社员们的干劲:
一个太阳不够用,
想把星星当灯点。
个个干劲冲云霄,
谁说先进不能赶?
据我知道,并不仅仅澄江公社美丽生产队有这样的雄心,其他公社基础较差的队,也都抱有这样的大志。
锦上添花
在黄岩,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对话:
“今年的绿肥长得真好,头一次见到!”
“不要说你没见过,连我这样的老头也没见过!”
澄江公社五星生产队的绿肥长得特别好,有半人高,秆子有小指头粗。在长得最好的绿肥田里,小孩子坐进去,就露不出脑袋来。据这个队的支部书记说:“现在正在长的时候,一夜可以长几寸。”正因为如此,对于这些绿肥产量的估计就难免有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
“每亩至少收一万斤!”有的说:
“一万五千斤是保险的!”也有的说:“不多不少一万二千斤!”……虽然有不同的估计,但是最低的估计也在一万以上。
可是,这些田的主人并不满足,五星队的支部书记说:“今年的草子(绿肥)是比往年长得好,但是今年的早稻指标也不同于往年。再说,也不能光靠绿肥,还要有人粪、熏土……。”
现在这个队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积肥造肥。“每亩再增加肥料五十担”已成为这个队的斗争口号。这个队只有五只捻泥船,就采取人停船不停三班轮流捻泥的方法。这样,每只船一昼夜就可捻泥六船。许多老年人不能下田,就在家里用柴草造肥料,甚至连从不参加劳动的老太太,也都参加了造肥工作,掀起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积肥造肥高潮。
支部书记对我说:“绿肥太老了,会减低肥效。因此,今天(4月1日)开始翻耕绿肥田。”说着,就带我去参观翻耕绿肥田的情形。在一块十多亩大的绿肥田里,分成了三班人,一班是收割绿肥,将绿肥割下后,又用刀切碎,撒在田里,一班人赶着牛翻耕土地,一班人车水灌田。刚才还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现在就变成了散发着土香和草香的黑色的土地。翻耕过以后,就要在一两天内插上秧。支部书记说:这就叫“边耕边插”。根据去年的经验,采用这个方法,可以增加产量。
干部在群众中
雨还没有完全停止,在泥泞的田埂上,出现了二十多个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对两边的秧田,一块块地进行检查。对于发生了烂秧现象的秧田,检查得特别仔细。他们把烂秧拔起几棵来,仔细地观察发黄发红的叶子和腐烂的根部,接着,就询问管理方法。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个胖胖的人,就是王县长。
最近,有不少公社发生了烂秧现象。路桥公社胡守玉、蒋从听两个老农所管理的秧田,也发生了烂秧的现象。从这块田的管理方法来看,是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的。在种子播下去以后,这两人成天就在秧田里转,一发现秧田里有了一根柴草,或者有了一张树叶,或者有一块小石子,都要用竹杆拨弄出来。管理非常细致,真如绣花。
但是,在秧苗长有一寸多高的时候,发生了烂秧现象。胡守玉和蒋从听同连长堂普定都十分着急。秧苗究竟发生了什么病?怎样发生的?怎么治法?不但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回答不出来,就是在当地实习的农业大学的学生,也无法解答。
正在这个时候,王县长来这里调查研究,并且找出了原因,提出了防治的方法。
第二天,许多生产队又信心十足地重新播种、育秧。
在黄岩,到处可以看到像王县长这样的领导干部。比如海门公社葭芷大队总支书记徐仁瑶,不仅深入生产,领导生产,而且他本人就是个插秧能手,曾经同“七仙女”之一、浙江青年插秧突击手王美云比赛过插秧。又如三甲公社赞扬生产队支部书记潘学年,不仅常常同社员一起劳动,而且非常关心社员的生活,社员有了病,就要去问水问茶。又如澄江公社先进队支部书记应梅儿,给自己规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制度:白天参加生产,晚上进行工作。生产中有了问题,他很快就能发现。
正是有了这样好的领导干部,保证了社员群众的干劲越来越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