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董志塬上的“烽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6
第6版()
专栏:

  董志塬上的“烽火”
  本报记者 柳梆 孙民
甘肃庆阳县西峰招待所的房间里温暖静谧,床单整洁,被褥松软。对于经过长途跋涉、舟车困顿的旅客来说,这是莫大的诱惑。掸去身上的尘土,草草洗刷完毕,我们就铺开卧具,把枕头垫得高高的,准备睡一个舒适的觉。
刚刚闭上眼,就被一阵急促而高吭的声音惊醒。定神细听,声音来自庭前檐下的广播喇叭:“公社的全体社员、各厂矿企业的职工、各机关学校的师生员工们!现在发布霜冻警报,大家赶快跑步前进,到麦田里和严寒展开斗争,维护我们的劳动果实!”
我们连忙披衣起床,来到院子里。招待所的全班人马——所长、会计、两个十七八岁的女服务员和一个老炊事员,都已背起柴草出发了。我们紧跟在他们的后面。黑暗里,只见大街小巷,人影幢幢。人们分路分片,涌向四野。邮电局的职工不愧是“消息灵通人士”,当气象站向防霜指挥部报告气温急剧下降、霜冻即将形成的消息的时候,电话总机室值班员胡淑英摘下耳机,立刻把同伴叫醒,敏捷地行动起来。他们是最先出现在南门外麦田防冻阵地的首批战士。马集生产大队的青年小伙子,听到警报,快马当先,一口气冲到麦田里。谁料地里已经有个黑影在晃动。走近一瞧,嗨!是马希文老爷。原来老汉凭自己的经验,早就料到今夜可能有霜冻。天刚黑下来,他就披上件老羊皮袄,一个人在麦田边守着。平凉购销站西峰分站汽车司机刘忠信刚从咸阳拉了一车货物进门,一看机关的人都防霜去了,他连汗珠也顾不得揩一下,挟起一捆柴草,鼓起勇气就上阵。十几分钟以前,还完全沉浸在夜的静寂里的西峰镇和方圆二千三百平方公里的董志塬,就在这刹那间沸腾了。
人们刚刚汇集到田野里,广播器再次地传出警报:“地面最低温度已经降到摄氏零度以下!”突然,军号声大作——这是防霜指挥部发出点火熏烟的讯号。“打的的”的号音还未落,火苗就从星罗棋布的防霜炉里哔哔剥剥地跳跃而起,迅速吞噬了眼前的黑暗,驱散了周围的寒冷。我们极目四望,近处火光闪闪,远处繁星点点。而真正的天上的繁星,却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然隐去了。大地上顷刻间浓烟密布,代替了乳白色的夜雾。
这是一幅多么雄浑、壮丽的“人定胜天”的图画!
在董志塬背后,子午岭上,长城堞前,古老的烽火台边,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夜间点火的景象。但是,那是战争的烽火。今夜的烽火,却是饱经霜冻忧患的董志塬的劳动人民,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以后,第一次在如此巨大的规模上,五个公社联防,向自然灾害展开总攻击。
浓烟熏得防霜战士泪水迸流,睁不开眼。黄官寨第四生产队副队长刘凤兰顾不上拭一拭,她时而田头,时而埂边,不断地像慈母爱抚着幼儿的头发那样抚着麦苗。当她发现麦苗尖端只是湿漉漉的露珠,麦苗还是安然无恙的时候,她笑逐颜开地爬起身来又给防霜炉里添上一把柴草。看看火太旺了,她又在通风出气的炉眼上盖上一块土块,让烟冒得浓些、再浓些。防霜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看见她这些先进操作方法,立刻在现场迅速推广。
天边已经呈现鱼肚白色。气温却继续下降到摄氏零下四度。防霜指挥部发出“再加一把火,最后战胜霜冻”的命令。
是同霜冻“拚刺刀”的时刻了。东平生产队五十六岁的老社员刘平乐脱下身上的皮衣,盖到高产田上。于是你拿出一床被子,他拿出一条毯子。这一来可把生产队的干部急坏了,他阻拦地喊:“同志们!有席子、帘子可以拿出来盖,咱们不提倡用被褥和衣服!”可是,谁理会他呢!根据事后统计:这个生产队这天夜里共拿出棉被一千六百三十四条、毛毯一千五百七十三条,其他油布、门帘等共三千多件。
艳霞捧着红日从东方升起。寒冬和霜冻溃退了。广播器里传来的已经不是指挥员严峻的声音,而是雄壮的解放军进行曲。人们踏着音乐的旋律,轻轻地和着,走回家去。夹在人群中,我们听到社员们这样议论着:
“唉!1953年那场霜,咱们镇上四万亩苜蓿全完了。大部分麦田绝了产,运气好的也减产四成以上,那天多少人坐在田头哭开了。这次,可没有损害咱们一根苗。”
“那时还是一家一户,人心不齐,可昨夜你说有多少人出动防霜!光咱们西峰社,没有一万五也有一万三。”
“是公社化的好处,也是气象下乡的好处。”
说话之间,我们已经来到西峰镇东关。迎面来了四个中年妇女,各人手里挽着一筐柴草,气呼呼往野处走去。
“嗬!日上三竿,你们才来防霜?”人们朝着她们起哄。
“呸!我们这是第三次送柴草了。趁白天先叫炉子吃饱。天天准备,夜夜防霜。咱董志塬的庄稼人要把心放下,除非过了4月8(指夏历四月初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