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密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6
第7版()
专栏:

  密植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密植是农作物增产的中心
1958年农业方面高额丰产的实践,不但有力地打破了稀植论,也大大地突破了原有的密度“极限”。水稻过去每亩只插一、二万穴,约十万至二十万苗。有人认为超过这个密度即增产有限,或有减产趋势。但1958年各地在深耕、增肥的基础上,插秧密度多达三万至五万穴,二十五万至四十万苗。由于加强了田间管理,都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如安徽全省双季早稻每亩插秧约三万三千穴,三十多万苗,比1957年增加约一倍,实现了千斤省。冬小麦过去每亩播种量一般在六斤至十五斤左右。有人认为每亩不能超过五十万穗。但1958年全国亩产二千斤以上的十六块丰产田,平均播种量为二十三斤;一千斤以上的四十三块,平均播种量为十九点五斤。这些丰产田每亩多超过五十万穗以上。春玉米过去一般每亩留二千株左右,1958年亩产千斤以上的丰产田,多在三千至四千株。花生过去每亩种三千五百至四千穴,约一万株,1958年亩产千斤以上的大面积丰产田,多种六千至七千穴,二万株左右(品种为丛生型大花生)。所有这些事实,进一步肯定了密植增产的潜力,并明确了以密植为中心,从而促进其他各项增产技术向前发展的重要性。
密植为什么能够增产有效地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地力
农作物栽培的目的是要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获得我们所需要的有效产品,而合理密植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中心环节。农作物产品是通过绿色植物体有效地利用日光能、空气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造成的。研究证明:农作物干物量(组成有效产品的主要部分)的90%—95%是有机物质,其中十分之九是光合作用造成的产品。而光合作用产物的多少,是受作物光合效率大小及光合作用面积(主要是叶面积大小)与时间所支配的。因此在一定的栽培环境条件下,合理密植可以增加叶面积,有效地利用光能。根据小麦的研究资料,自幼苗出土至分蘖停止,叶面积逐渐增加,以分蘖停止期为叶面积最大时期。以后由于后生分蘖的死亡,叶面积反而下降。在合理密植下,单位面积土地上叶面积始终是大于稀植的。与此相适应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内的植物干物量也是以密植的为高,因而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其次,植物所需的矿物质养料及水分等主要是取自地下,合理密植由于单位面积内株数增多,且均匀分布,可以充分利用地力。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结合深耕、分层施肥,可以相应地扩大了根系的营养面积。
控制无效分蘖 增加主穗率
合理密植表现在禾谷类作物地上部植株生育的特点是: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单株有效分蘖率和主穗率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内的总穗数和主穗数也相应地增多,并且达到穗齐、穗大、粒多、成熟早而一致。这是因为各种禾谷类作物个体间的关系是依靠分蘖的特性来调节的。在稀植的情况下,单株的分蘖增多,分蘖期延长,早晚分蘖不能均衡发展,以致穗子大小不齐,条件稍有不适,就容易形成大量的无效分蘖。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能控制单株的适当分蘖,且分蘖整齐集中,抽穗成熟一致,减少了无效分蘖,提高了有效分蘖数及主穗比重。例如1958年青海省德令哈农场春小麦密度试验调查,每亩播二十八斤、三十二斤、三十六斤、四十斤的平方公尺穗数依次为九百一十、九百零八、九百四十四、九百九十八个。主穗率依次为52.1%、62.9%、71.6%、75.8%。单株无效分蘖数依次为零点六二、零点六一、零点四三、零点四六。各处理间主茎穗或分蘖穗结实粒数的差异不显,但处理内主茎穗的结实粒数均显著多于分蘖穗。密植的由于单位面积内的穗数及主穗率均高,因而获得了增产。产量依次为每亩八百一十五点五斤、八百六十九点七斤、九百三十一点八斤、一千零一十二点八斤。由此可见密植后控制了无效分蘖,增加了主穗,获得了丰产。其他作物如花生密植后可以抑制无效分枝的着生,秕果数减少。棉花密植后增加了靠近主茎的果枝节。这种果枝节结铃多,成熟早。这些都是增产的有利因素。减弱地面蒸发,合理利用土壤水分
密植的作用还在于增加荫蔽,减少了空闲地面,使土壤少受阳光直射和旱风侵袭,从而减弱土壤水分直接自地面的蒸发。据前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测定不同行距的小麦田内土壤水分蒸发量的资料表明,自幼苗、拔节以至成熟各期,窄行的土壤水分蒸发量都比宽行的少,且有行距愈窄土壤水分蒸发量愈小的趋势。行距二点二五寸与十八寸相较,在拔节、抽穗、开花各期土壤水分蒸发量后者为前者的二倍左右。这几个时期小麦对水分需要最殷,且密植后总的需水量将相应地增加,但由于地面蒸发量减少,对小麦有效地、经济地利用土壤水分当然是有利的。
抑制杂草 减轻灾害
此外,由于密植后增加荫蔽,也抑制了杂草的生长。同时由于地面复盖面大、田间小气候条件的变化不急骤,也可以减轻风霜的损害。据各地调查小麦密植田麦株接近,茎叶靠拢,在夜间可以削减或阻碍近地面的空气散热,侵入密植田里的冷空气也不易在株间流通,因而有减轻冻害的作用。1954年4月20日在山西省汾阳调查春霜冻害所得的材料表明,密植田小麦茎秆冻死率为38.6%,而稀植田冻死率为69.1%。
密植必须配合其他技术措施
密植虽是农作物增产的中心,但必须与其他各项技术措施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增产效果。实践表明:密植后也确乎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或矛盾,但只要认真执行八字“宪法”,这些矛盾是可以克服的。密植后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让植物吃饱喝足。密植虽能充分利用地面和空间,但如果缺少养分和水分,也不能发挥作用。随着密度的增多,必须相应地增肥、增水。因此,为了保证密植后小麦正常发育,以深耕为基础、结合分层施基肥的耕作施肥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过去人们反对密植的理由之一是认为密植后穗子变小,粒数变少,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单位面积内穗数增加的幅度永远是大于粒数降低的幅度,且在水、肥条件配合得当时,每穗粒数并不会减少。据1958年江苏省常熟县四十八块单季晚稻田的调查结果,每亩二十五万穗的,每穗有六十七点零三粒,三十万穗的有六十七点一七粒,后者穗数增加了五万,每穗粒数并未减少。三十五万穗的有六十二点四六粒,七十万穗的为五十九点八六粒,后者穗数增加了一倍,而每穗粒数只减少了二点六粒,即降低了4.2%。这是深耕足肥所获得的结果。密植后施肥充足,特别是及时追肥攻穗攻粒,对增加每穗粒数有更大的作用。其次,大家对密植最大的顾虑是倒伏的问题,事实上,导致倒伏的主要原因是浅耕、施肥和灌水不当,或栽培管理未配合好。1958年水稻方面的调查:在加深耕作层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施足基肥、少施勤施追肥、浅水活棵,湿润灌溉,适时烤田等措施,在合理密植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倒伏。小麦方面,结合深耕施足底肥,看苗分期适量追施氮肥,早春追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拔节水以及掌握看天、看地、看庄稼的灌水方法,都是防止倒伏的有效办法。此外,改进播种方式,以利通风透光,选用秆强的优良品种,都是防止倒伏,保证丰产的重要措施。
密植不是越密越好
密植的增产效果是肯定的,但不能理解为越密越好。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应该确定一个合理的密度,也应该指出:各种农作物的密度是有合理的限度的。所谓合理密植是在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株数,且以保证获得生育健壮的植株,达到苗全苗壮、穗多穗大、粒多粒饱为前提的。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超过了适宜的密度范围,就会遭致减产。过去在各种农作物密植栽培中,也有不少减产的实例。大体有两种情况:一是密植后其他各项措施没有跟上去,二是盲目地增加了播种量,使植株过分拥挤,严重地影响到单株的正常生长。今年部分冬小麦高额丰产试验田,在苗期已发生了这种情况,应引以为戒。根据各研究机关1958年秋季在冬小麦丰产试验田苗期的调查,每亩播种密度超过一百五十万粒时(约一百斤种籽),许多标志着苗期生育状态的特征特性就有了明显的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幼苗徒长,单株分蘖数、初生根和次生根的数目减少,分蘖植株百分率及着生次生根植株所占百分率明显的降低,弱苗率增多,含醣量及单株干物重锐减。又根据我所3、4月间在南部麦区所了解的情况,每亩苗数超过六十万株以上的就显得有些过密,徒长倒伏重。过密以后植株生育不良的主要原因是光照营养不良,严重地引起了光合作用强度的削弱,不利于积累营养物质。根据最近在广东、云南、四川等省麦区调查了解结果,我们初步认为每亩六十万到八十万穗的表现较好。绝不是越密越好。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确定农作物密植程度的原则
在确定农作物密植程度时,不仅应该注意不同类别的作物的区别,还应该注意同一作物,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力、耕作栽培等条件的差异,以及不同品种类型所适应的密植程度的区别。一般说来,禾谷类借分蘖力来调节个体间关系的作物,其密植限度要大些,如小麦、水稻等是。反之不具有分蘖特性而具有分枝特性的作物,其密植程度就小些,如豆类、棉花等是。高秆作物或中耕作物的密度也要小些,如玉米、高粱、薯类等是。按同一作物说,分蘖力强的品种密度应小些,反之应大些。早熟类型可密些,晚熟类型可稀些。株形紧凑直立型的品种的密度可大些,散生匍伏型品种的密度应小些。南方气温较高、雨量较多的地区密度应小些,北方气温较低,雨量较少的地区密度可大些(不具有灌溉条件或地力较差的地区,密度又小些)。早播的密度应小些,晚播的密度应大些。此外,在播种时还应该考虑到整地的质量、土壤水分情况、地下害虫、种子品质、播种质量等条件对出苗的影响,从而适当调节播种量。当然还应该考虑到在密植后加强田间管理所需要增加的人工。总之,影响密植程度的因子很多,应根据具体条件,灵活掌握,具体安排,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相应改进播种方式
随着密度的增加,播种的方式也要相应的改进。根据我所目前占有的材料,小麦方面应以尽可能缩小行距,均匀条播为宜。宽幅条播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幅宽一般以四至六寸,幅距三四寸为宜。水稻方面的经验证明,在密植条件下,采用单行条栽的方式较好,既利于通风透光排湿,又有利于田间管理各项操作的进行。采用行距不等的宽窄行(或大小垅)的方式在玉米密植上也较适宜。甘薯方面的经验,以高垅双行交错栽植法为好。垅间宽3—3.5尺,每垅上插两行,株距0.6—1.0尺,小行距在0.5——1.4尺间。中耕作物在缩小行距时须适当考虑中耕培土管理方便,总之,密植以后确实带来了不少问题,但是,1958年各种农作物密植增产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实行合理密植,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