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听川剧音乐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8
第8版()
专栏:百花坛

  听川剧音乐有感
  王竞
前几天,四川省川剧演出团为北京音乐界举行了一次演出。节目是以音乐为重点而选择的,有现代戏“一人商店红旗飘”、“丁佑君”等,有历史剧“双拜月”、“三击掌”等。名演员陈书舫、许倩云等同志都参加了演出。虽然演出的只是一场、一片断,但通过她们宛转的歌喉,使听众感受到川剧高腔音乐中的精华。
说起川剧高腔音乐,音乐家们对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记得1952年全国第一次戏曲会演时,有一些音乐家认为川剧高腔音乐只是一些“朗诵调”,单调、贫乏,甚至算不得音乐。这或者是由于无知,或者是由于洋教条思想在作怪,总之是对于民族艺术遗产的一种轻率的态度。这几年来,经过不断的演出、推广和介绍,经过对继承民族艺术遗产问题的讨论,大家对于川剧高腔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看法;这次川剧在京的演出受到大家热烈的爱好和欢迎,就是一个证明。
但过去对于川剧音乐的一些批评,即令是有所偏颇,却推动了它的革新和不断进步,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和1952年会演时相比,今天演员们在艺术上更臻成熟了。例如陈书舫同志表演的丁佑君在就义前的一段歌唱,慷慨激昂,振奋人心。这也说明了川剧高腔音乐在表现现代英雄人物方面,有很多积极因素可以被利用。此外,过去唱腔只是锣鼓伴奏,现在尝试加上弦管乐器伴奏;过去是由鼓师帮腔,现在有了专门的女声帮腔……这些也都是很明显的改进。
女声帮腔,音域比较合适,使帮腔艺术得到专业的分工,所以大家一致赞成。有人觉得帮腔队中还是可以加进男声(按照他们正常的音域),以丰富音色和音域上的变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意见。当然,加进男声,也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男声对女声和帮腔的曲调都会引起一些变化,会有一些困难。但不妨进行一些慎重的、有计划的尝试。
增加弦管乐器伴奏,却有两种不同的反映:一种赞成,一种反对。赞成者说,这使得川剧高腔音乐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大有可为;反对者说,这脱离了高腔音乐的传统,实在要不得。
的确,从这次展览性的演出节目来看,高腔加伴奏也有各种做法,并不是每一个节目都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些节目,例如“孔雀胆”中的一段,由于伴奏运用不当,影响了唱腔,损伤了演员的原有风格。但另外的一些节目,在伴奏的运用上都做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取得了一些积极的经验。而且据川剧演出团的同志介绍,这些不同的做法,只是一种摸索和试验,他们并不打算把所有的节目都加上伴奏,许多传统节目还保持原有的演出形式。这些不同的做法,都获得了观众的支持;有些观众,对于无伴奏的和有伴奏的高腔,都是喜欢的。
我拥护川剧演出团这种勇于革新和尽力争取广大观众的精神。
有些反对者认为没有弦管乐器伴奏便是高腔音乐的传统,加了伴奏便是破坏传统。他们举一些不成熟的伴奏为例,证明高腔是绝对加不得伴奏的。这种看法值得商讨。在我国戏曲发展中,许多剧种在开始时都是没有伴奏的,有了伴奏以后,乐器的种类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认为有无伴奏或应由哪几件乐器伴奏作为一个剧种固定不变的传统,那么如何来解释我国戏曲的发展历史呢?川剧名演员阳友鹤同志说得好:“关于加管弦乐伴奏问题,主要是根据剧情的需要,如果加得好,便有益无损,既有高腔的味道,又能遮丑,并且能对剧情起陪衬烘托的作用。”他主张加与不加伴奏两种做法“可以并存,使之在广大群众当中经过长期的考验,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论,而不应该单凭个人偏爱,对任何一种作法有所排斥”。(戏曲音乐工作讨论集,第40页)我以为,这种看法是公允的,并且是真正懂得戏曲和懂得观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