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兰州肥料厂平地起家 高健君代表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8
第10版()
专栏:

  兰州肥料厂平地起家
高健君代表的发言各位代表:
我完全同意周恩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富春、李先念副总理和彭真副委员长的报告。我们甘肃各民族人民,一致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处理西藏叛乱事件的方针和措施。西藏叛乱的平息,不仅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使外国侵略者和西藏叛乱分子的阴谋彻底破产,而且将促进西藏社会改革和民族地方自治的顺利实现,使西藏人民从最野蛮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下面解放出来,获得当家作主的权利,走向光明幸福的新生。
一九五八年,在甘肃也是全面跃进的一年,各个战线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工业方面的跃进更大,真正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这一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长了一倍半。去年甘肃工业大跃进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全党全民大办工业的方针指导下,中小型地方工业厂矿有了很大的发展。这对于改变甘肃更穷更白的面貌和逐步实现公社工业化,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新建的成千上万个中小型厂矿中,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兰州肥料厂,就像瑰丽的花朵,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虽然是个产值不大的小型工厂,但是它的成长过程,为我们指出了在甘肃地区多快好省地发展地方工业的道路。
兰州肥料厂,是在一九五八年二月由兰州市城关区创办的。最初的时候,只有三个干部和十一个手工业工人,他们对于肥料这一行全都是“门外汉”。没有资金,只从手工业合作社借来了八万多元。除此而外,就只剩下准备做厂址的一片荒滩和二十几间土房了。连职工做饭的锅都是借来的。就在这样情况下,经过短短的时间,到一九五八年底,这个工厂已经拥有七百个职工,二十七万元固定资金和一百七十三万元流动资金,八个车间和一个化验室,六部机器,能够生产抗生菌肥料、钾肥、萘乙酸、细菌培养剂、萘矾、无水乙醇等二十八种化学肥料、化工原料和医药用品,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厂。一九五八年,这个工厂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产值达到二百五十七万元,产品销到许多省区。这一年的收入,除过开支、还债和自留资金,还给国家上缴三十万元的利润。这个工厂的工人,四分之三是刚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家庭妇女,经过短时间的培养,学会了技术,提高了文化,并且在生产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兰州肥料厂为什么能够赤手空拳平地起家呢?
勤俭办企业,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已经在兰州肥料厂生根、开花、结果。建厂初期,困难重重,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三无技术,到底用什么办法来进行建设,认识是不一致的。当时三个干部就有两种意见。一种主张国家投资二十二万元,先修厂房,买设备,建成以后再投入生产,原料也要国家供应;一种主张自力更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边生产,一边建设。两个干部又想打退堂鼓,要求调动工作,建议把这个“又脏又臭”又没前途的厂子让给别人去干。建厂工作几乎陷于停顿。区委了解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在厂内建立了党的组织,一方面把底子交给群众,领导群众大鸣大放,经过反复辩论,后一种意见终于占了上风,局面也就顿然改观。有了方向,就有了力量,也就有了办法。先利用兰州市的垃圾和粪便制造堆肥,有了收入之后,又逐渐增加产品,这样,生产就一天天发展,厂子也就在荒滩上一天天成长起来了。这个生动的过程,使全厂职工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们从自己的实践中,从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中认识到,只有勤俭才能起家,自力更生才有出路;只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即便赤手空拳,也能依靠平凡的劳动创造出奇迹。
用两条腿走路,靠一双手办事,没有洋的,先用土法,没有原料,先用废物,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一切为支援农业和供应社会需要服务,兰州肥料厂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进行生产和建设的。没有粉碎机,就用毛驴拉碾子;没有蒸馏塔,就用汽油桶改装;没有水泥,就用陶瓷;没有空气压缩机,就用风箱、皮老虎、打气筒。垃圾是很令人讨厌的,兰州市每天就有几百吨需要处理。他们用来制造肥料,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又变无用为有用,支援了农业生产。头发看来也是无用,他们却用来生产出胱氨酸、铬氨酸以及其它产品。一百五十平方公尺的酒精车间,他们三天建成,第五天投入生产。三十公尺的烟囱,是利用地形坡度挖了一道沟,周围用砖一砌就成功了。不但节省一万多块砖,而且在上边盖了房子,成为冬天种菜的温室。他们生产颗粒肥料,没有硝酸氨,就找代用品,土硝不行,卤水不行,污泥也没有试成,最后用肥皂厂的下脚油试成了。这真是穷有穷办法。工人写的一张大字报说得好:
肥料厂,真稀罕,许多事儿不一般;
没机器,没设备,几间小土房,就能搞生产;
烟囱八九丈,就是看不见;土法上了马,上缴三十万。
现在,兰州肥料厂已经有了一些简单的机械设备,正朝着洋土结合的方向发展。当第一部机器到厂的时候,工人们高兴得跳起来:“我们也有机器了!”从这部机器的身上,工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工厂的发展前途。
不懂就学,学会就干,车间就是学校,群众里面出人才。兰州肥料厂就是用这个办法攻破技术关的。厂内有一个复员军人是学医的,担任业余技术学校的教员,他用现学现教的办法给大家讲课。职工也是边干边学,经常开诸葛亮会,在一起研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领导和工人一起研究,工人和农民一起研究,向书本请教,向科学研究机关请教,还派人到省内外学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就在这样刻苦钻研中学会了必要的技术,并且培养出了不少技术人员。原来是一个制毡工人的马泰,最初对技术有些胆怯,他说:“别的不怕,就怕技术”。但是,慢慢的,他不怕了,不但学会了一般技术,连电动机也会修理了,现在他担任着细菌车间主任。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产品不断增加,高级产品如烧碱、硫酸、硝酸银、鞣酸蛋白、胱氨酸等,也先后试制成功并投入生产。这些事实说明,只要艰苦努力,在技术上同样也可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外行到内行,技术关并不是牢不可破的。
领导和群众结合,干部和工人结合,同心同德,群策群力,这在兰州肥料厂也是比较突出的。厂的领导把一切计划任务都同职工群众见面,困难也交给群众去讨论,上下一股劲,大家一条心。他们给群众交底,不是交一点,留一点,而是交深、交透、交全。一九五八年的计划,就是经过群众讨论,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才超额百分之十五完成的。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个工厂的管理人员只有二十多人,占职工总人数的百分之三。车间里没有一个脱产干部。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有事大家商量,大家动手,已经蔚为风气。在兰州肥料厂的职工心目中,群众路线决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
揭露问题,展开辩论,统一认识,解决矛盾,这是兰州肥料厂能够不断前进的主要因素。这里,党的核心领导,是起决定作用的。工厂的党组织,对于所有问题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大胆地交给群众去讨论,这样做,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认识。例如去年九月,厂里生产有了起色,还清了债,还有一些盈余。这时候,有的干部认为,厂子已经赚出了,能行了,该歇一歇了。党组织发现了这个问题,立刻在群众中进行辩论,结果生产劲头不但没有松下去,而且愈来愈大,增加了新产品,保证了全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党组织向职工进行教育的方法,也是丰富多采的。每一种新产品制成,一个新车间投入生产,就在车间开现场会。对工厂的表扬和批评,也都让群众讨论。最有意义的是组织本厂工人参观自己的工厂。这对于老工人来说,是温故知新,愈干愈有奔头;对于新工人来说,更是最动人的实际教育。思想上的不断革命,才能保证生产上的不断跃进,这是兰州肥料厂的一条重要经验。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兰州肥料厂今年的产值计划比去年增加十二倍,产品增加到四十一种,已经试制成功的新产品,有无水硫酸、硝酸银、鞣酸蛋白、胱氨酸等十种。第一季度的生产计划已经超额完成。全厂职工满怀信心地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计划而努力。
兰州肥料厂从成立到现在,才不过一年多时间。它正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切都有待于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而坚持勤俭办企业、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发扬苦干实干巧干的精神,则是保证兰州肥料厂不断发展的前提。
我的发言只是抛砖引玉,如有不妥,请各位代表指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