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工具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09
第7版()
专栏:

  工具改革
  农业部工具改革办公室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工具改革是发展生产的一项根本措施。农业增产八字宪法每一条的贯彻实施,都离不开工具改革。不仅如此,就连制造工具的工具如不改革,也不能保证新工具的迅速制造。1958年由于产量指标的提高,农业技术措施的革新,劳动力需要量大大增加。如仍用旧式工具进行生产,就达不到大跃进的要求。因此,必须进行工具改革。
1958年的工具改革运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958年的工具改革运动,揭开了我国技术革命的序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国改革、创造的新工具上万种,推广了三亿五千余万件;制造滚珠轴承二千多万套,安装各种运转工具四千四百多万件。这些新工具的推广使用,不仅大大鼓舞了士气,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大跃进。
克服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
1958年的工具改革,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一半左右。许多地方因进行工具改革,提高了工效,节省了劳动力。江苏泰兴县制造的绳索牵引机,四至五人操作,耕深一尺至一尺五寸,每天每部一般能耕二亩至二亩五分,再多的还能耕到四亩以上。比用畜力拉犁提高工效五至七倍。全县有这种牵引机一万五千部;深耕土地一百三十八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2.5%,有力地解决了深耕中劳力不足的困难。黑龙江省双城县兰梭人民公社试制成功的畜力绳索牵引机,用两匹马作动力,耕地效率等于用八匹马直接拉犁的耕地效率。安徽省大量推广了改良工具,劳动效率大大提高。仅水利施工一项,就节省了二十五亿八千万个工日。湖南省衡阳地区在1958年春季,随着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带来了一个新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生产的跃进计划,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劳动力和落后的工具,却远远不能满足这个要求。地委根据这种情况提出了大搞工具改革的措施。全区创造仿制的工具有五百一十多种,推广三百七十多种,四百一十二万多件。这些工具一般提高工效一、两倍,有的甚至几十倍,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基本上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据去年10月份统计,全区劳动力赤字为二百一十三万多个,单工具改革就解决了一百八十九万多个。占劳动力赤字的88.7%。
保证了农业新技术的贯彻
通过工具改革,保证了各项农业增产新技术的贯彻。如适应深耕要求,全国改制推广了深耕犁一千六百多万件,耕地深度一般达一尺左右。适应大量积肥施肥的要求,全国改制推广了积肥、施肥和运肥工具六千三百多万件。适应水利要求,改制推广了水利工具三千七百多万件。适应选种要求,改制推广了选种工具三十多万件。适应密植要求,改制推广了播种机、密植耧四百八十多万件,收获工具一百八十多万件。适应植物保护的要求,改制推广了喷雾、喷粉工具一百二十多万件。适应田间管理的要求,改制推广了中耕锄草工具三千七百多万件。特别在深耕、密植两方面的技术革新,使耕地、播种两种工具大大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性能,耕深由原来的三寸左右,一般加深到一尺左右。不仅原来的旧式犁达不到这个要求,就连新式农具中的双轮双铧犁、双轮单铧犁,也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就出现了由旧式犁改进的深耕犁,双轮双铧犁和双轮单铧犁改制的深耕犁,并创造了绞关绳索牵引深耕犁,电力、机力绳索牵引深耕犁,机引综合深耕犁等等。小麦播种由原来的窄幅改为窄行宽幅,这也是原有播种机具办不到的。因此,就出现了由旧式耧改进的密植耧,新式畜力播种机改装的新型播种机。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工具改革保证完成了各项增产措施,提高了产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河南长葛县创造改良的深耕积肥、施肥、中耕、播种等工具六十三万多件,都比旧式工具提高了工效,节省工日约六千万个。工具改革,不但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而且还调动了六万多个男女整劳力支援了城市工业和钢铁生产,抽出了两万个劳力支援了鲁山水库的修建工作。
湖南省深耕工具改革后,提高工效十倍左右。未改前用旧工具挖地,每天挖二分至三分,改革后用新工具耕地,每天耕三亩至三亩半。运输工具车子化后,提高工效四至五倍,未改前,用人挑每次八十斤,改革后用车子每次四百斤。用索道运输,比人挑提高几十倍。收割工具改革后,提高工效四至五倍,未改前用镰割每人每天由一亩至二亩,用快速割禾器每人每天割五亩至七亩。水利施工工具改革后,土方从二至五方,提高到十方,比用旧工具提高二至五倍。农副业加工工具改革后提高工效十九倍。红薯切片,人工切每天四百斤,切片机切每天八千斤。安徽阜阳专区去年夏收夏种中每个劳动力应负担的劳动日由以前的二十二个增加到六十六个。由于制造成功了滚珠轴承,并大量推广了安装上滚珠轴承的改良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两倍以上,完成夏收夏种任务,每个劳动力只用了二十个工。
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很多事实证明,单位面积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用工越少,每个工日产量越多。这是因为在单位时间内做出了更多的工作量,达到了新技术的要求。而这一切都是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工具改革运动;利用杠杆、曲柄、滚珠、滑轮、惯性等装置,减轻了劳动强度;利用齿轮、皮带轮、滑轮系等装置,加快了作业速度;利用水力、风力、气力(沼气、自然气)、火力和电力来代替人力所得到的结果。
工具改革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工具改革是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通过工具改革实现半机械化、机械化、电气化,可以在技术上多、快、好、省地改造我国农业。它是保证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根本性措施之一,决不是像有些人们认为的是一项无关紧要的措施。从我国当前钢铁生产量跃进速度看,实行较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不久就会到来。但在钢铁生产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就必须大搞工具改革,大搞自然动力,实现农业的半机械化。然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这是我国的具体条件决定的。那些认为工具改革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坐等机械化的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我国的农业机械必须适应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不同作物的需要,并符合农业生产跃进和“八字宪法”的要求。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农业机具的研究和创制经验,这是肯定的。但不能全靠引进外国的农业机具或单纯抄用人家的图纸。就农业机具的选型来说,我国的平原和山区不一样;水田和旱地不一样;这种作物和那种作物不一样;同一种作物,这项作业和那项作业不一样;同一种作物同一项作业,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又不一样;同一种作物同一项作业同一个地区,这个季节和那个季节也不一样。而且在农业生产大跃进中,各地农民对各种作物都创造出空前的高额产量,也创造出深耕、施肥、灌溉、选种、密植、植物保护和田间管理的一套崭新的技术措施。这一切都给农业工具改革工作提出一系列的新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条件来研究创制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农业机具。
我国的工具改革运动,不仅是当前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而且在改革和提高土生土长的旧式农具的同时,也为农业机械化创造出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机具的品种和型号。这给即将到来的农业机械化的选样定型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工具改革运动中,各地创造和改良的上千上万多种多样的工具,实际上就是我国农业机械选择机具型号的宝库和泉源。在已经改革的农具中,有很多适合八字宪法要求的为过去所没有的好农具。如为了达到深耕目的,创造的电力、机力绳索牵引机;机引综合深耕犁、各种绞关深耕犁、各种畜力深耕犁;为了大量施肥创造的积肥、制肥、施肥工具和营养钵制造机;为了适时灌溉创造的内燃水泵、水轮泵;为了加速水稻插秧创造的各种插秧机;为了玉米密植创造的玉米播种器等等,都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新的型号。特别是绳索牵引机的大量推广,既可综合利用水、风、火、气、机、电各种能源作动力,又可综合利用于耕地、插秧、加工和水利施工等各项作业,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找到了一条捷径。今后在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中,采取拖拉机和绳索牵引机同时并举的方针,就将加速实现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
在工具改革中,还初步利用了水、风、沼、潮、机、电各种动力能源。河北静海、福建永春等地的小型水力站和水电站,湖北潜江、浙江嘉兴等地的风动机和风力水车、上海等地的利用天然气和海潮发电;安徽阜阳、河北威县、广东鹤山等地对沼气的广泛利用,都为以后的农业机械化电气化作了准备。
有了改革的工具和自然动力的初步利用,农具的制造和使用就可以逐步由木制到铁制,由小型到大型,由土到洋,由低级到高级,由人力畜力到机力、电力。
充分发动群众,紧密结合生产
1958年的经验证明,工具改革必须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紧密结合生产,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力、人力和物力。广大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和农村基层干部,是工具改革的主力军。许多地区全民卷入了工具改革运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就地取材,在很短期间,即可创造出适合于当前生产迫切需要的工具,并且能够大量推广,立即在生产中发挥省工、省力的作用。江苏扬州专区在推广绳索牵引机运动中,创造了竹篦、蒲草、稻草等绳索代用品;利用水车制成卧式绞关,克服了材料不足的困难。湖南平江县瓮江乡通过全民大辩论,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几天之内全乡共献计四千多条,乡、社都成立了专管机构,采取干部、群众、技术员、工人四结合的办法,建立了农具厂,在半个月内创造、推广了十五种新工具。湖南衡阳专区,组织巡回表演队,推广快速割禾器,通过新旧农具的比武,传授使用技术,七天中在零陵等六个县就推广了六万多件。农业部曾组织该专区的快速割禾器能手到广东、广西、浙江、安徽等省区巡回表演,在十几天内就推广了这种农具一百多万件。
工具改革促进了社办工业的发展,也为工具改革建立了基地和专业队伍。1958年县、社实行了铁、木工匠集中归队,专业分工以及采取了小厂并大厂,铁木工厂相联合的办法,建立了不少农具制造修配厂。全国共建农具制造厂四万七千九百六十三所,农具修配厂四万三千四百六十二所。共有职工一百八十六万余人,专用有土、洋机床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台。四川乐至县开展了“三五”运动,即采用以土为主,土洋结合的办法,使每个公社都装备有车、钻、铣、冲、刨等五种机床,每个生产队都有丝锥、扳牙、老虎钳、钢锉、台钻等五种工具;利用水、火、风、气、畜等五种动力,以自力更生地装备县、社机械工业,建立起区、社、队农具修配制造网。这是工具改革进一步开展的基地。因此,大搞工具改革的群众运动,必须与加强基本建设,建立专业队伍相结合。
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造适应我国需要的新农具
在工具改革运动中,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打破对农业机械化的一些神秘观点和教条主义,发扬劳动人民敢想敢说敢于创造的共产主义风格。工具改革运动以前,只迷信洋办法,而不相信自己的思想相当普遍。工具改革以后,出现了大批的活鲁班、土专家,改良了农具上万种。全国农具展览会上展出的四千多种农具中有60%以上是工人、农民创造的。其中的九百五十余种已制成活页图纸向各地推荐。河北省在技术革命现场会议上,二百九十八项创造发明中,创造者70%是工人(包括手工业工人),24%是农民,6%是干部和教员。从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占12%,小学程度占82%,中学程度占5%,大学程度仅占1%。
滚珠轴承是一切机械的灵魂。1958年6、7月间广泛开展的以滚珠轴承为中心的工具改革运动,全国各县、社用土法生产滚珠轴承的单位达四十余万处。不少地区,短期内就实现了滚珠轴承化。
水稻插秧机是世界上还没有的机具。有些机械专家认为插秧不能机械化,机械化解决不了插秧问题。但经过广大农民研究创造,却创造了插秧机九百多种。有五、六种已基本定型,大量推广。古人和外国人办不到的现在我们的工人和农民办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机关的技术人员在运动中联系群众结合生产,摆脱书本教条,也创造性地把绳索牵引机、内燃水泵等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经验证明,科学技术和工具的创造发明,必须先土法上马,土洋结合,结合生产,干什么、改什么,边发明、边鉴定、边推广、边改进、边普及、边提高。改旧创新并举,质与量并重。既注意工具的改革,又要注意各种动力能源的发掘利用,达到不断改革,全面改革。建立和健全科学试验和鉴定机构。统一组织使用科学力量。大抓试验研究和选样定型工作,试验研究要贯彻研究、教学、生产相结合的方针。选型要贯彻评选、改进、创造的路线,要适合农业八字宪法的要求,要工效高、成本低、制造简单、经久耐用,由中央、省、县三级鉴定。对已改革的工具逐项逐件进行鉴定,选定型号。对使用效果很好的工具,应即大量制造推广使用。对效果不大或者尚未改好的工具,应继续研究改进。对生产迫切需要而当前还没有的工具,应积极进行研究,在短期内创造出来。
培训干部、师资和各种工具的操作手
工具改革既要广泛发动群众,进行全面改革,又要大量培训干部、师资和各种工具的操作手。需要在西北、西南、华中、华北等几个协作区各设一个机械化学院,并分别在现在设有农业机械系的农业院、校,设立短期干部训练班。大力培训县级以上干部,选送农业机械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并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到机械化院校去深造,培养成机械化师资和研究人员。要大量训练各种工具的操作手。对改良农具和新式农具的技术训练要在某项农事季节之前,集中训练师资,然后分片分批地训练足够的操作手,传授使用技术。
工具改革还只是农业技术革命的萌芽。由工具改革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电气化,都要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刘少奇同志说:“技术革新运动,像一部车子,已经开动了,永远不会停止,一天不停,一万年不停。”正是当前我国工具改革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这一历史事实最好的写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