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漭河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2
第2版()
专栏:

漭河新事
本报记者 陆笑萍 郝健
暮春4月,位于太行山下的漭河钢铁厂里,一排排整齐的炼铁炉,整天浓烟缭绕,遮蔽天空。震耳欲耸的机器声伴随着呼呼的炉火声,昼夜响个不停。在炉群附近的孔山、大岭堂一带,也不断传来了开矿的爆炸声,那里蕴藏的赤铁矿约有二千五百万吨,含铁量达到40%—60%。炉群周围的克井煤矿,开采出来的煤炭堆积如山。从土炉通往煤矿、铁矿的几条公路上,汽车、马车拖着长长的尘土尾巴,川流不息地奔跑着。
最好的办法
这个小土炉群的钢铁基地一确定下来,中共新乡地委就给了济源县1959年产三万吨铁的任务。中共济源县委一计算,完成这么大的任务,要建多少座炉子,要多少劳力才能完成啊!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动职工改革炉型。
有一天,漭河车间的老犁面炉炼铁能手史德祥,看见一个水轮机带动六个炼铁炉,他心里想,这样不是分散了风力吗?假若把炉子改得大一些,用一个水轮机鼓风,一定会多出铁。
史德祥一面想一面就动手在地上设计炉型,他想:假若把犁面炉的腹部扩大,不是可以“多吃多拉”吗?他同另一个老工人一起经过一天的苦战,用泥巴和耐火土建成了一座四尺高、容积一点五立方公尺的炉子。第二天,炉子点火了,头一天就出了八百多斤铁,接着产量上升到一千七百斤,最高达到七千二百斤,比原来犁面炉的产量提高了十几倍,大家都高兴地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做“大肚炉”。从此,漭河钢铁厂的产量就日日上升了。
向高产进军
大肚炉的产量虽这么高,工人们并没有以此为满足,接着他们又挖空心思,以提高炉子的利用系数,来夺取更高的产量。
在今年2月间,辛庄车间一号炉炉长郭法彦首先吹起了向高产进军的号角。他在一次大会上提出,他们用二十马力煤气机带动的一点四立方公尺的大炉子,保证日产万斤,这一下子轰动了整个车间,好大的一个数字啊!在过去,日产六、七千斤就有人感到不少了,而现在居然要日产万斤,这怎能不使人注意呢!工人孔庆平问他:“日产万斤你有啥根据?”郭法彦说:“有啥根据?过去矿石品位不高,没有焙烧,粉碎粒度又不够均匀。如果把这些薄弱的环节克服了,日产万斤一定没问题。”经他这么一提醒,第二天,许多工人便利用工余时间亲自到矿山去精选矿石,郭金娥带领着妇女把焙烧的矿石破碎得像核桃一般大,并全部过了筛。在他们誓夺万斤铁的那天,煤气机手尚新福也开足了马力,使运转速度由原来一分钟二百九十转提高到三百五十转,出铁时间很快的由四十分缩短到三十分、二十分。这一下可把工人忙坏了,上料工刚刚把料上完,炉前工就在叫喊着,出铁时间到了,要他帮助把一块块热铁拖走;做砂模的因为忙不过来,还不得不向外求援。二十四个小时后,厂里验收的人来了,称过了一块又一块,当最后的一块铁被抬走时,一合算,是一万零五百五十二斤,并且有一部分是灰生铁。郭法彦高兴地笑了,因为他们夺取了全县的高产红旗。辛庄车间一号炉正为日产万斤铁艰苦奋斗的时候,周围车间的工人们,像看“西洋景”那样都纷纷赶来参观,原来带着怀疑心情前来参观的大峪车间六号炉炉长周备玉,看到他们出铁的时间,心里一计算,扭头就走。他回去马上发动群众向万斤进军。结果达到日产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斤,真是胜利一个接着一个。
人人关心成本
他们生产的铁,质量这样好,但成本却很低。3月份全厂每吨铁的成本平均一百八十七元七角,其中辛庄车间达到了一百四十七元,他的成本这么低,是因为这个厂以车间为单位实行了独立核算,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
辛庄车间在实行独立核算的时候,就制定了各种定额和超产奖励的办法鼓舞了群众改革技术的热情,采矿、运输、粉碎日日突破定额,3月份的人员虽比2月份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产量却比2月份增加近二分之一。工人们为了降低原材料消耗,在每个炉子的前面都挂上了一个用料卡片,把每班用料和出铁的数量记在上面,炉长看到那个班用料多,出铁少,就来追根究底,设法解决。有一天,车间党委书记从用料卡片上发现一号炉由于焙烧矿石提高了温度,一吨铁只用了一点三吨煤的先进经验后,立即进行推广,结果使全车间的煤耗,由一吨铁四吨煤炭下降到一比一点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不少工人,背着个布口袋,手里拿着小锤,在翻浆倒渣。他们在干什么哩?原来这就是拣乏炭,拾碎铁的队伍。现在整个车间已经形成了人人办财务,个个管成本的热潮了。
现在,漭河钢铁厂的工人们正乘胜前进,他们吸取了洋炉和土炉的优点,已建成了一种土炉洋装的炉子。为国家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生铁。
这里,在工人住宅和道路两旁种植的花木和果树,已经开花结果了。漭河钢铁厂到处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