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重庆机器厂合理安排时间采取多种形式 结合生产组织老工人学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2
第6版()
专栏:

重庆机器厂合理安排时间采取多种形式
结合生产组织老工人学文化
本报讯 如何使生产很繁忙的老工人也能经常参加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重庆江陵机器厂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有效教学办法。老工人参加经常学习的越来越多,提高得也相当快。全厂四十五岁以下能参加学习的老工人,除特殊情况外,95%都达到了高小水平或高小以上水平。
这个厂原来有一些人认为组织老工人学习比较困难,抽调掌握关键工序或复杂产品生产关键技术的老工人参加学习更难。工厂党委在去年生产大跃进中同时有计划地组织老工人学习,发动老工人自己找出许多办法来创造学习条件,又进一步从工厂到车间、工段、生产小组,建立一竿子到底的“既抓生产、又抓教育”的全面负责制;召开现场会议,介绍和推广了组织职工学习较好的一些车间的经验。今年以来,又进一步对老工人的学习作了全面的合理安排。根据生产特点,各车间分别采取“忙时少学,闲时多学”,“调中班(把老工人轮流调作中班,利用上午时间组织他们学习)”及“班后学”等方法,为老工人安排学习时间。在教学形式上,采取了集中学与分散学相结合,讲课与辅导学习相结合,课堂上课与送上门教学相结合,流动职工采取带书到现场去教学等多种方法。这样,不仅使一般工人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每一个老工人也都有机会学习了。工具车间,因为生产产品多样复杂,有些工段的老工人必须跟班指导新工人生产,学习有困难。车间就根据生产规律,把老工人学习安排在生产较松的月初,分班集体上课;到月中生产开始紧了就分散复习。同时,这个车间还根据工段与工段之间,有时忙闲也不一样的特点,发动协作,调动老师傅互相支援,抽出一部分老工人来集中学习。
在一些车间,用送上门的办法帮助老工人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动力车间因为老工人少,生产不能离开车间,过去每次扫盲或组织文化学习,老工人都是空白点。现在,车间组织教师到锅炉旁,抽加煤以后的短暂休息时间进行教学,经过坚持,目前这个车间的老工人也都达到了高小水平。工具车间下料工段也采取这种办法,对不能参加车间业余学校学习的老工人进行教学。这种办法很受老工人的欢迎。
供销科的工人流动性较大,经常到外地购料。他们就把轮船或木船队上的工人分别组成学习组,在每个组配备一个文化程度较高的工人作辅导员,带上黑板和粉笔,利用行船休息或停泊的时候,进行教学。对林区伐木的工人,也以树枝当笔、地皮当纸进行教学。所有这些工人回到厂里时,都由业余学校教师进一步指导他们提高。供销科许多老工人用这种办法不仅摘掉了文盲帽子,还达到了高小水平。
为了使教学紧密结合生产,职工业余学校和车间文化学校的许多教员深入访问老工人和技术人员,了解老工人对学习要求,收集先进生产者的革新创造,补充教学内容。几何教师了解到先进生产者林庆福等运用同心圆原理改进“半自动铰磨丝攻后角夹具”,就把这个革新实例,收集到几何教材中,用来讲同心圆原理,工人一听就懂了。各车间还根据本车间的需要,在高小语文、算术等教材中充实了一些生产上经常要用的计算题和应用文等材料。
老工人文化水平提高,对促进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已开始发挥作用。七车间五十五个老工人摆脱文盲状态后,已提出七十多项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老工人邹玉成学习算术除法以后,用来改进剪铅丝的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一百七十多倍。工人们订阅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多,从中学到了许多好经验和好技术。机床车间老工人赵昌林,看到翻砂杂志上介绍用鹅卵石和白云石捣碎混合做成的模型能耐高温,他就和另一个工人一道试用了这个方法。结果,使砂型的使用寿命延长了,做一个砂型,过去只用一次。现在,能用十次。
这个工厂的老工人学习劲头越来越大,去年试办了一个老工人班,今年又增加了一个班。(附图片)
重庆江陵机器厂工具车间的辅导教师、丝具段学工刘文玉(左),采取“送上门去教”的办法,教翻砂车间老工人李文超学习语文 新华社记者 黎素芬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