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义和团运动”的英雄赞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2
第7版()
专栏:

“义和团运动”的英雄赞歌
蔚钢
从去年4月至今年2月在“民间文学”上陆续看到了近三十篇义和团的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盗宝式的幻想性极强的故事,如“小黄牛”“渔童”“白母鸡”等;另一类大部分是直接反映义和团斗争的现实性极强的故事。当然在这类故事里也有着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些故事是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真实的历史。它反映了1900年左右时期的中国人民,在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下,已经陷于水深火热、民不聊生的境况,又加上帝国主义入侵,到处抢掠、烧杀、奸淫,人民实在难以再忍受下去了。为了争生存,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展开了血的斗争。义和团运动就如火如荼地在华北各地燃烧起来了。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压倒了一切,所以从这些故事中看得出来当时运动的主要矛头是指向帝国主义的。但是在斗争中人民也逐渐认清了所谓官府的真面目——他们是帝国主义的奴才。这些故事深刻而沉痛地描绘了帝国主义和奴才们的凶残,给腐朽、愚蠢的官僚、地主以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统治阶级屈从于帝国主义,但对人民却是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无所不为。真是“贼来如篦,官来如剃”!腐朽的清政府在人民的心目中的确是比贼和匪还更加可恶。通过对帝国主义和统治阶级的揭露,这些故事也形象地表现了义和团运动是“官逼民反”,表现了人民那种威武不能屈的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显示了人民的高度的爱国热情。
这些故事对义和团运动反映得既深且广,几乎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在运动中的思想和行动都有所反映。它相当深刻地表现了帝国主义、统治阶级、地主、恶霸、二毛子的互相勾结。地主、恶霸、二毛子是民族的败类,人类的渣滓。他们有的屈从于帝国主义,有的想利用义和团来保护自己,于是就想法霸团(梁三霸团),霸不成就设法破坏(如“大盐水和二盐水”“砍马二爷”),有的直接与洋毛子通风报信,这些败类当然最后都得到了人民的惩处。地主、恶霸、二毛子又往往是三位一体的,他们上结官府,外通洋人,站在人民头上极尽霸道之能事。义和团运动之所以能够如火如荼地燃遍整个华北,就不难理解了。在这些故事里,不仅深刻地暴露了统治者的凶残面目,而且广泛地揭露了义和团运动里的社会渣滓的丑相,像写“王三发横财”中的投机商人王三,就刻划得相当深刻。当人民与帝国主义、官兵进行生死斗争的时候,他先是奉承洋毛子,但他的洋大人并不赏识,人民打败了洋毛子后,他又利用官兵向人民进行掠夺,义和团来了他又让义和团与官兵打,他自己独吞渔利。对投机商人的言行笑貌及心理活动,描绘得非常逼真。再如“秀阁”中的秀才,塑造了一个非常突出的知识分子“软骨头”的形象,他惨遭洋人抢掠,女儿被蹧蹋,仍然不能起来反抗,而最后为了保全门风,想与女儿一齐自杀,为封建礼教殉葬。对这样的人,人民在故事中给以辛辣的讽刺和有力的鞭策。
当然,最主要的是,这些故事反映了人民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人民的勇敢、机智、自信和力量,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赞美了人民的英雄行为和高贵品质。“红缨大刀”里单人匹马地一气宰了百八十个洋毛子之后,大笑一声震坍了皇龙桥,吓得洋毛子连枪也放不响了的刘老爹,临死时还把红缨大刀传给儿子,嘱咐他去找神兵继续战斗;“托塔李天王”中智勇双全、富有斗争经验的黄老三,为了保存革命力量,自己挡住敌人,使李大良脱险再去联络兄弟,继续斗争,表现了高度的自我牺牲的高贵品质。创荡江湖久经锻炼的英雄宗老路,耿直孝顺的刘黑塔,巨人式的洪大海,力大无穷刀枪不入的铁金钢……等,都是极普通的劳动人民,是人民根据自己在斗争中的英雄行为,做出的英雄业迹,溶合着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而塑造出来的英雄形象。它们是人民的生活、思想、愿望的集中表现者,有着很高的典型意义,又植根于人民的心中,为人民所传颂、敬仰。
义和团运动是失败了,但人民并没有丧失胜利的信心,正像故事中所说的“人败心不败,明败暗不败”。这从“红缨大刀”“托塔李天王”“洪大海”“刘黑塔”“张头和李头”等故事的结尾中都可以看得出来。感觉出不久的将来就要有一个更为广泛,力量更为强大的革命运动开展起来。这是艺术的真实,也是历史的真实。
义和团故事,作为人民口头创作,不仅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是内容与形式得到很好的统一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用简练的语言、生动丰富的形象,表现了深刻的社会政治内容,透过这些形象我们不但能够理解过去人民斗争的历史,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而且能够得到艺术的享受与满足。它在艺术构思、人物塑造、表现方法、语言等各方面,都有着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色。
现在所发表的义和团故事都有头有尾,结构紧凑,来龙去脉非常清楚。在表现方法上是以现实内容为依据,又创造性的继承了民间故事中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将现实与幻想结合得很紧,使它们溶为一体,概括力也很强。它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敌人的憎恨和蔑视的心情,对敌斗争的坚强勇敢和必胜的信心,以及人民对未来的美好的理想,例如“渔童”这篇故事,并不因为它有着很浓的幻想而减低了人物形象的真实,也没有损害了整个故事的优美、生动,相反倒是更增强了表现力,使故事更能感人。
在塑造人物上,义和团故事的作者们也继承了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没有冗长的形貌的描绘和冗长的心理分析,它是在人物的行动和斗争中描绘人物的发展和成长,运用人物的一举一动和简短的对话,选择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它的声音、笑貌和思想都生动活泼起来,人们听了(或读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像“刘黑塔”中的老头,只那么几笔,就写得真龙活现,给人很深刻的印象。读了“宗老路”,也很容易使我们联想起梁山泊上的阮氏兄弟来;读了“洪大海”就会想起倒拔垂杨柳拳打镇关西的鲁智深来。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中国人民多少年来艺术创造的传统,而在义和团故事中对它有了很好的继承与发挥。
这些故事的语言也是简练而生动,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可说是达到了绘声绘形绘色的地步。它有着比较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很多都是富有表现力的人民口头语言。如洪大海打了二毛子打发被抢的姑娘回家之后的一段描写,既简练又富有表现力。我想义和团故事之所以能吸引人,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形象生动而又极富概括力的语言,不能不说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义和团故事是劳动人民在义和团运动中所表现的英雄行为的赞美诗,是对帝国主义、统治阶级以及民族的败类们的判决书。它对人民对革命的歌颂,对敌人的憎恨,都是深刻具体力透纸背、沁人肺腑的。它是中国人民用血和肉写成的雄伟史诗。这些故事的搜集、整理和发表,不但给广大人民提供了良好的文学读物,对文艺界如何继承传统,发展传统,如何向人民学习,如何运用人民的口头语言……从而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文艺事业,也都有着很大的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