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不宜过多使用方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2
第7版()
专栏:读者论坛

不宜过多使用方言
我是一个钢铁工人。最近,我看到有些地方刊物的文艺作品为了有地方色彩,过多地使用了地方语言。作者为了说明作品中的人物是浙江宁波人,就给他加上一句宁波口语“咋话”,“咋弄弄?”如果作者所塑的人物是上海人,就加上一句“我伲”或“好??”作者为了说明作品中的人物是乡下人,“吾拉”“好哉”等等方言便在作品里出现了。这种例子举不胜举。
据说有位作家到农村去写一个单身抢救水渠破口的动人事迹,为了使作品有地方色彩,要把当地的方言写到作品里去,这位作家就特地去访问了一个老农民。那知这位老农民却讲不熟练的普通话。这位作家就又去找了另一个老农民,结果这位农民又是讲的并不熟练的普通话。原来,这里的农民不分男女老少都在学讲普通话了。那么,为什么方言会引起这位作家这样大的兴趣呢?据说不用方言就不能写出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没有方言,就不能加深作品中的地方生活气息。我不反对在文艺作品里加上少许通俗易懂的地方语言,但是,片面地过多地使用方言,除此地区的读者外,别地区的读者看不懂,这样做是不好的。
解放十年来,党和政府曾提倡和号召各地人民学讲普通话,以消除不同地区语言听不懂的困难。作为语言艺术的文艺作品,更应该引导和教育群众学讲普通话了。我以为方言最好不用或少用,用普通话完全可以代替。难道把“我伲”改为“我”,把“咋弄弄?”改为“怎样?”就不行了吗?作品中的人物讲普通话,难道就不真实了吗?而且一篇文艺作品的好坏,以及是否有地方特色,并不完全由使用方言多少而决定。
杭州闲林埠钢铁厂工人 俞掌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