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饲养员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3
第3版()
专栏:

饲养员赞
本报记者 张国宁
一辆又一辆装得满满的粪车拉走了。赶车的挥舞一下鞭子,辕牛和拉捎牛就跑了起来,好像是拉空车似的。人们看见这样得劲的牲畜,都称赞地说:“嗬!看那牛喂得多壮,膘色多好!”这些如龙似虎的耕牛就是由新华公社秦家庄生产小队饲养员们喂养的。
提起秦家庄,陕西乾县新华公社方圆数十里的人都公认他们的牲畜喂的好。当记者来到这里时,只见那一孔孔喂牲畜的窑洞打扫得真干净;垫圈的干土几乎和粉末一样细碎,连核桃大的土圪瘩都挑不出来。饲养员殷东富解释说,这样垫的圈平整、松软,牲口卧下舒适,母畜也不会生尿蛐子。在储草处,麦草和干@蓿成半寸多长;缸里的水清彻得能照见人影。饲养员殷寿忠正在筛麦糠,他先用粗筛筛了一遍,又用细筛去筛,最后才添到槽里去。牲畜吃饱了,他又用小扫帚把槽刷洗得干干净净。我不禁说道:“好细呀!”饲养员回答说:“怎能不细!给牛当厨子的人,就是要把
‘饭’、‘菜’做得美味可口,让牛吃饱吃好呀!”在另一孔窑洞里,宋德禄老汉正弯着腰用小竹篦在牛的腹部一遍又一遍地梳刮。他说,这样梳刮,牛身上就不会生癣生虱子。
这个队有九个饲养员,他们大多是喂了好几年牲口的老手。谈起牲畜来,都如数家珍似的,是那么熟悉自己喂养的牲畜。他们从小花牛谈到驾辕的大犍牛,又谈哪条母畜又快要生牛犊,谈哪条牛又学会拉犁了。那股津津乐道的兴头使人深深感到,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自豪和感情。饲养员殷光金对自己喂养的牛从来不狠打狠骂,当哪头牛一踢腾(不老实),他只是亲@地数说上几句,牛就听话了。去年秋天,一头母畜在夜间生犊时难产,母牛翻腾的很厉害,卧倒又起来,起来又卧下,牛犊的腿只露出一条来,另一条腿卡住硬是出不来。殷光金急中生智,赶紧用开水洗了自己的臂膊,给牛助产,终于使牛犊安全地生了下来。以后,他又忙着为牛犊扎包脐带,将牛犊口里的脏东西掏洗干净,诱导它吃奶,又熬稀汤给母畜喝。他守在跟前,整整两天两夜。
这样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当然不止殷光金一个人有。像殷荣光在每一次把牲畜牵上槽后,先要用手掌在每一条牲畜的鼻子上抚摸一下,如果牲畜的鼻子湿漉漉的,他就很高兴;如果鼻子干燥,耳朵发凉,这是有病的象征,那么,即使是漆黑的夜间或泥泞的雨天,他也要去请兽医来看看。“夜草能肥千里马”,这是多少年来人们总结的经验。所以在夜间喂牲畜时他更加经心,有时虽然很困,但他也照例要坐在槽头旁边,照料每一头牲口吃好料。那一头牛吃的好,爱吃什么,食量大小,他都摸得很清楚。他常对别人说,牲畜那里有毛病,能不能吃饱,它又不会说出来,不凭咱仔细捉摸又怎样能行呢?
要说起喂牲畜的经验来,秦振德、宋德禄几乎是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牲畜要喂好,麦糠麦草两样搅;闲月吃到腿,忙月吃到嘴(说明平时要喂好牲畜的重要);夏天多用水拌草,避免牲畜口干舌燥;冬天拌草时水要少些,否则饲料就会结成冰;夏天青草铡好后要摊开让热气散掉再喂,最好给牛灌一点鸡蛋清防止中暑。掌握牛的发情、怀孕期间怎样照料,等等,他们都能说得滚瓜烂熟。
在牲畜使用上,他们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如劳逸作息按活路定量;快慢牛分别套车。他们还重视对使用牲畜的社员进行爱畜保畜的宣传工作。
饲养员们几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使得秦家庄的牲畜由少变多,粮、畜双丰收。1956年刚建社时,全村只有五十头牲畜,大多是口齿老、个子矮的。现在全村有牛、驴七十六条,条条喂养得壮壮实实的。两三年前,每头耕畜负担三十多亩,现在只负担二十一亩地,牲畜多了,粪土也够用了,粮食产量也年年增加了。这些,又怎么能和饲养员们出色的工作分得开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