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阿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3
第8版()
专栏:

阿英
梅耳
没有说上三句话,妹妹就把自己的女儿——阿英夸个不止。在妹妹口中,阿英已经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阿英就不像个女孩子,庄稼活都拿得上手,粗就粗,细就细,百把斤担子,轻轻松松担着就走,翻地又快又好,老一辈人也都夸阿英比小子还能干。阿英还是连指导员,全连二百多人,老的,小的,没一个不服阿英调派的。前几天连长安排不了活,还捎信要阿英回来。”说到这里,妹妹从衣柜里拿出几条崭新的毛巾来说:“这是阿英劳动得的奖品。这一二年来,我家里就没买过一条毛巾使用。……”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外甥女阿英并不是这样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羞羞答答的农村小姑娘。这还是十年前的事情:1949年我第一次回家的时候,阿英还是个十四岁的小姑娘,梳着两条小辫子,一甩一甩的。当我走进妹妹家的时候,阿英一见我就躲进了卧室。妹妹把阿英叫出来,要她见见大舅舅。这时,阿英不得不走出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大舅舅”,脸像张红纸,连奔带跳的跑到门外去了,连吃饭也不敢回家。当时,妹妹怕我见怪,就笑着说:“阿英这小姑娘就是怕见生人。”以后,我虽然接连去了妹妹家几次,可是始终没有见到阿英。
妹妹好像已经看出了我的心思,又滔滔不绝地说着阿英的事情:“阿英,在这一段(带)是人人喜欢的姑娘,说实话,在这里也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姑娘。经常有人来说媒,不,介绍对象。现在不行说媒,可是有些老年人看到了阿英不管自己儿子愿意不愿意,就托媒人来说媒。说实话,阿英年纪也不小了,该结婚了。可是阿英怎么回答呢?哥哥你猜猜?”妹妹说着就停了下来,两只眼睛直在我的身上扫来扫去。这还不好回答,现在哪个年青人不自找对象,还要什么人介绍。我正要答复的时候,妹妹抢着先说了:“你虽然走过不少大的地方,现在又在北京工作,但是一定猜不到”。我正想说“这还难回答”,妹妹又说下去了:“阿英说,年纪还轻轻的,正是多做点工作的时候。有了男人就像在身上多拴了一根线,做什么,到哪里,都会被这根线牵着,不自由。”妹妹说到这里,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我想:妹妹一定不满意阿英的这样说法,哪个父母不希望早点抱外孙呢?可是妹妹说出来的,却不完全是我所想的那些。她说:“阿英的话很实在,像我,有了男人,又有了孩子,做什么,到哪里,都不自由。阿英早上起来,梳梳辫子,就到连部去工作了,开会开到半夜回来,往床上一躺,什么事也没有。可是我呢?上回大家都报名上杨林水利工地去劳动,就是我有几个孩子走不了。”妹妹说到这里,朝着坐在墙角的妹夫白了一眼。妹夫只是嘻嘻笑了一笑。
十年前的阿英的印象,在我的脑子里开始淡薄起来,由另一个新的形象来替代了。阿英不仅是一个粗粗细细都拿得上手,可以同男人一比高低的强劳动力,而且还是一个对共产主义事业忠心耿耿的年青战士。据妹妹谈,在杨林水利工程刚开始的时候,气候还十分寒冷,对下水里去掏土的工作,好多人都下不了决心。阿英就第一个赤着脚跳下河掏土。轮到阿英休假的时候,队里忽然有人病倒,阿英不休假,替人担了一天土。因此,阿英除了过春节回了一天家,一直在工地上劳动。
正因为阿英有这样大的变化,第二天,妹妹来邀我到杨林水利工地看阿英的时候,我决定改变原来的计划——坐八时的汽车回到工作地区,吃了点心,就跟着妹妹往工地去。
从我的家到工地,不过三里地,可是为了找阿英,却足足走了三十里地。
杨林水利工程规模不小,原来只有丈把宽的小河,现在修成了十丈多宽的大河,而且可以通达长江。将来从这里坐上轮船可以到南京和北京。沿河修起了一条公路。工程已经完成了十分之九。但是工地上的人还是不少。在这么多的人中要寻找阿英是不容易的。妹妹一路问人看到阿英没有。我也按照着我所知道的,也就是妹妹说给我听的形象去寻找阿英。不多一会,迎面走来了一个身体坚实的姑娘,担着一担土,轻快地从我身边走过去。我问妹妹这是阿英吧?妹妹摇头说:“远没有阿英坚实,阿英的个子又高又大,比你还高出一个头。这姑娘又矮又小。”走了一段路,看到一个又高又大的姑娘,担着土,唱着劳动号子,正从很深的河床一步一步走上来。这一定是外甥女无疑了!妹妹笑一笑说:“这个姑娘和阿英差不多,可就是担着土没有阿英轻快,劳动号子也没有阿英唱得好听。”又朝前走了一段路,妹妹的步子加快起来,追上了一个姑娘。我想这可把阿英寻到了;可是,等我跑过去一听,说:原来这还不是阿英。这个姑娘告诉妹妹“阿英今天没有出工。”这时妹妹为自己的女儿耽心起来了,自言自语地说:
“阿英一定病了,没病,为什么不出工?”接着嘟嘟哝哝埋怨起来:
“这个孩子就是不听话,两个月了,就是春节休息了一天,怎么不累病呢!”正在这时候,碰见了营长。问了营长,才知道阿英并没有病,是在营部开会。妹妹才长长地叹了一口气,看了我一眼,大概见我没有什么表示,又说起阿英来了。
说着说着,不觉来到了营部。可是一问营部的工作人员,会议已经结束,阿英担了担子,上工地去了。这时,妹妹很为难,再找吧,已经走了不少路,花了不少时间;不找吧,舅舅见不了外甥,外甥也见不了舅舅。最后,妹妹无可奈何地说:“回去吧!”我同意这个意见,阿英虽然没有找到,但我从阿英母亲的口中,从在工地劳动其他妇女身上,已经看到了我的那个英雄式的外甥女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