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多谋善断”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4
第3版()
专栏:

“多谋善断”二三事
本报记者 邓国庠
基层干部怎样才能够领导好生产?在领导生产中,如何使工作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越做越踏实细致呢?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最近访问了广东省河源县东埔公社群峰生产大队的干部。在那里,我听到了几个有重大意义的“小故事”。
多谋善断 当机立断
在春耕插秧开始的时候,这个生产大队插秧速度很慢。干部深入群众作了调查,发觉不少人对社里规定的今年的密植规格——一乘四、二乘四和二乘五不很满意。于是,便在4月3日召开了一个座谈会,征求大家对密植规格的意见。党总支书记廖罗添对大家说:“插秧的规格是以前定下来的,当时虽然经过大家研究,但是广泛深入地征求群众意见还做得不够。现在看看大家认为插得多密才合理?”廖新平说:“我看干部决定就可以了。”廖罗添说:“不,要插多少,应该由大家来研究决定。”但是,大家谈的意见还是不多。
廖罗添为了启发大家发言,便拿起人民日报“论合理密植”的社论向社员们细细地读了一遍。接着,大家就谈开了。廖新平说:“依我看,今年插秧,不要插得像过去那么密,否则禾苗要倒伏,要达到计划产量就没有把握。”殷石桂说:“是呀,今年插得过分密了,我说插二乘五好。去年,我们用这种规格插的最多,结果,我们生产队晚造超额完成了包产任务。”殷石桂提出的意见,很得到一部分人的赞同。但殷石金认为,再疏一点,插到三乘五更合他的心意。许多老农都觉得这两种规格都不错。
广开言路之后,大家都畅怀发挥自己的独特见解。廖新平提出他的主张:“我认为插七乘六最好,最密也只能插到六乘五。”他又补充说:“据我种了六十多年田的经验,这里的田(他指向室外一大片土地),过去插的是八乘六至六乘五,没有下什么肥,也从未深耕过,但长得很好,每亩收割三、四百斤。现在肥料积了这末多,又进行过深翻,如果按过去那样的规格插秧,禾秆肯定生得指头那么粗。现在插得那样密,秆身只有香枝骨那么细。”有人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展开了畅所欲言的争论。殷石金说:
“新平伯,你讲的不是真实话。现在规定的规格的确是过密了,但是退回到你所说的七乘六的疏植,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是不能多收稻谷的。去年我们横排那里,全部插的是三乘五,却不是你说的像香枝骨。这些禾长的很好,没有倒伏,割两镰就有一大扎,秆子粗壮得要咬紧牙根才割得断一捆。这三十多亩田,平均每亩得到一千多斤产量,最高的有一千四百多斤。”殷石金的话,得到多数人的赞同,因为他说的是人人皆知的事实。
大家在讨论中对多方面意见分析、比较,大都认为按照不同的田插二乘五、二点五乘五、或三乘五的规格比较合理。
党总支部研究了群众这些意见,认为很对。规格应该比去年早造加密,比去年晚造稀些(当地去年晚造植得过于密了)。
由于新定的规格合了群众的心,插秧速度大大加快了,全大队每天插秧进度由八十来亩增加到了二百多亩,最高达到三百一十亩。结果,比去年提早半个月插完秧。社员们对大队领导干部这样耐心地倾听群众意见,感到非常满意。女社员潘亚四对廖罗添说:“廖书记,今后多开这样的座谈会好哇,上下通气,大家筹谋,今年一定可以超额完成增产计划!”
因地制宜 区别对待
在早稻插秧结束转向田间管理的时候,中共韶关地委要求在全区推广张先昌创造的自动排灌法。群峰大队的干部仔细地研究了这个经验,认为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推广的先进经验,决定在全队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发现社员意见纷纷: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这情况立刻引起了党总支委员的注意,便专门召开农艺师座谈会,研究推广这个先进经验的有关问题。会上,农艺师们热烈地各叙己见。他们反映了有些社员对推广这个经验情绪上抵触的原因。原来实行张先昌的自动排灌法,是要在田里开沟的;但现在秧苗已插下,要开沟就得铲掉三行禾苗。这样,一些社员就觉得心痛。他们说:“一株禾三斤谷,三行禾苗要去掉多少谷呀!”因此,他们主张早造不实行自动排灌,到下半年才搞。不过,农艺师谢宜贵认为,张先昌的自动排灌法的确是个好办法,能够节省劳力,保温、保肥,还是应该推广的。会上,许多人都赞同谢宜贵的看法,肯定了这是个先进经验;大家权衡了利害轻重,认为不能因小失大,要针对社员的思想问题,使人人了解开沟自动排灌的好处。
但是,是否在全部稻田上推广这个经验呢?在会上农艺师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第六队的李亚仁说:“这个经验很好,但是要因地制宜地推广。我们这里山坑田很多,这些田没有长流水,硬搞自动排灌设备,搞好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在这类田推广这个先进经验,条件还不具备。第四小队的殷石桂也同意李亚仁的意见,他还补充说:“还有一些深翻以后没有耙平的田,在早造田也还不能推广自动排灌。因为田土忽高忽低,田水还不能自流通畅,搞了作用也不大。到晚造我们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这是可以全部推广的。”
这些意见摆了出来,大家都觉得有道理,都认为在推广的步骤上要因地制宜。当场大家把全队的一千六百多亩稻田排了一下,确定有八百四十多亩可以推广张先昌的自流排灌法,其他的到晚造再推广。经过修改后的推广计划,受到群众的一致拥护。这件事实,又一次使干部认识到走群众路线的深刻意义。
与人通气 择善而从
经常与人通气,倾听群众中间各种不同的意见,采纳合理的部分,作出正确的决定,这是党总支书记廖罗添经常采用的工作方法。
一天,廖罗添和老农杨船女蹲在一块试验田旁边闲拉话。廖罗添对杨船女说:“你看,这块条播试验田长得怎样?”杨船女摇摇头说:“禾面葱绿得很,但保证没有好收成,我敢打赌!廖书记,如果有好收成,我的半年工资送给你。”廖罗添急着问:“为什么?”杨船女不快不慢地回答说:“你搞的这块条播试验田,密的太不像话了,禾苗一分蘖就封了行,弱苗,无效分蘖的禾把肥料吸去了,到头来你就只能割得一大把草。”廖罗添问:
“依你说,该怎么办呢?”杨船女说:“补救办法有三条:第一,两行禾苗拔掉一行,余下的每行条播禾苗也要拔稀,这样,收成就能保险。第二,禾根要用脚踩断,不让它徒长。第三,不要晒田,一晒田禾苗就要弱,会坏。”廖罗添骤然听到的时候,认为这些建议都是不可以采纳的。后来,他再细细地想想,觉得不完全是这样。这位老农提出的具体办法,虽然不可以完全照办,但是却反映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意见中也有合理的可取的部分。他接受了杨船女提出过密有害的意见;但要采取去弱留强的间苗办法,把一百一十万苗减为六十五万苗,而不是照他说的那样两行禾苗拔一行,每行再拔稀些(那样会不分良莠地去掉四分之三的禾苗,而且会变成八、九寸行距的疏植了)。对杨船女提出不晒田、踩断禾根的办法,他认为是行不通的。但是这些不正确的建议,却提醒了他注意及早防倒伏的问题。他考虑:为了蹲苗防倒不必踩断禾根,适时适当地晒田和培土还是必要的。他照这样改进了以后,禾苗生长得果然更好了。
廖罗添就是这样,常常到田头找些群众谈心,征求群众对工作和生产措施的意见,得到了许多良策。最近,在制定整套的田间管理措施之前,他就访问了七位田间管理员、老农和技术员,同他们一道分析禾苗生长的特点,商讨出中耕、施肥、管理的措施。当然,群众的意见不会完全一致,有分歧,也有争论,这是常有的事。例如对于早稻要不要晒田的问题,看法就不一致。七个人中有四个人认为早稻晒田禾苗不好生长,有三个人认为晒田可以防倒伏。经过争论,充分暴露了矛盾的各个侧面,提出了各种可能解决矛盾的对策,就使得领导干部和群众能够从各种意见中择善而从。这次讨论的结果是多数人接受了少数人的正确意见,少数人的正确意见变成了多数人的意见,作出了要适当晒田的正确决定。(附图片)
海南岛崖县椰林公社桃万大队的拔秧专业小组在拔秧,支援抢插中稻。
杨清朗摄(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