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看事有高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4
第8版()
专栏:

看事有高低
庄农
亲爱的读者,你读过5月12日人民日报上的通讯“漭河新事”吗?那里面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对人很有启发。
漭河钢铁厂里,有个一号炉炉长叫郭法彦,2月间,他在一个大会上提出要使他们的大炉子日产一万斤铁,有人不相信,说一炉日产六、七千斤就不少了,现在你要日产一万斤有什么根据?郭法彦笑着说出了根据:“过去矿石品位不高,没有焙烧,粉碎粒度又不够均匀。如果把这些薄弱的环节克服了,日产万斤一定没问题。”经他这么一提醒,大家就这样作起来。结果,出铁时间从每炉四十分钟,缩短到了二十分钟。二十四个小时炼出的铁,总共有一万零五百五十二斤。
出万斤铁的这天,好不热闹。别的车间的工人们,都像看“西洋景”一样前来参观。其中有一个是大峪车间六号炉炉长周备玉,他原先是怀疑这些新办法的,等到看后,心里一计算,扭头就走。回去马上发动群众向万斤产量进军,结果达到日产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斤。
同志,你知道了这段故事,一定会有宝贵意见要发表;不过且慢,还是先让我说一说浅见吧。
我觉得,虽然人人(我只是指我们人民内部)都生有一双眼,但看起问题来,却又有几等不同:
像郭法彦那样,能在日常生产中看出问题,找出关键,提出办法,因而能够“首先吹起了向高产进军的号角”,这是头等看法。本来,在同样的炉子上,像他指出的问题,应该都是存在的,每个炉子上又各有许多人,但别人没有首先发现这些问题,只是“经他这么一提醒”,才都恍然大悟。这正是人眼都一样,看事有高低。
像六号炉炉长周备玉那样,虽然没有首先发现问题,而且,起初还对郭法彦的提议有怀疑,所以,算不得头等看法了;但是,你看他参观的时候:眼里看,心里算,一点就透,立即回去,快马加鞭,急起直追,“结果达到日产一万一千一百六十五斤”,比郭法彦他们还多产了五百多斤。这正是所谓“行家看门道”,一通即变,周炉长不愧为有心人,这可算作二等看法。
还有一种人,他们对新事物也还热心,听到和看到别人有了新发现也高兴,他们同样也去参观,也鼓掌,但是,他们粗枝大叶,看完之后,所得无多,甚至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因此,他们既没有像郭法彦那样发现问题于别人之先,也没有像周备玉这样悟透于一看之后。这种人比起周备玉那样的人来,吃亏在用心不够。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事物,结果只落得看了“热闹”,并没有寻到“门道”。所以,从“看”的方面来说,只能列为三等。
以上三种人都是热心人。但是用心大小各有不同。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有心人,即使在看杂技表演,他也能从中获得启发;而一个无心的人,即使去看技术表演,结果也只是当戏看。有句古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说明看法的高低和所得的深浅,实在是同看者用心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啊!
有心的读者,你也许能从几等不同的看法中,找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