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三结合”大放异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5
第2版()
专栏:

“三结合”大放异彩
本报记者 鲁蛮 孙铭惠
东鞍山铁矿的夜班工人上班很久了,上白班的谢起良工长同几个工人还在机器旁边忙碌。他们时而钻进圆筒形的过滤机里检查机件,时而侧着耳朵静听水泵运转的声音。他们为了解决精矿含水量过大的问题,已经忙了好多个夜晚。
这些日子,老谢总是早来晚走。领导上曾一再劝他好好休息,可是说什么他也不听。也不怪老谢固执,从开工以来,别的工序都好,就是他的工段出了问题:过滤出来的精矿粉,像稀粥似的,含水过多,不能烧结。看到这种情形,老谢又着急又惭愧。着急的是:东鞍山矿今年要供应鞍钢炼出一百万吨以上优质钢的精矿粉,而照这样下去,任务就没有把握完成;惭愧的是,精矿粉含水过多的问题,迟迟不得解决。虽然这样,老谢和许多职工可并没泄气,都在昼夜想办法,非把水分降下来,把产量跃上去不可。
青年工人张志民就是昼夜想办法的一个。一天晚上,他睡下以后,又突然披起衣服,在地上来回走动。多少天来,为了解决精矿含水问题,他不是爬进机器里调整设备,拿起水管冲洗过滤布,就是跑到楼上测量矿浆浓度,下班以后他还去图书馆里找资料。可是总是得不到要领。这天晚上他睡下以后,忽然想起过去几天里,每当他冲水洗过滤布的时候,过滤出来的精矿就多,含水量就低。这是什么道理?是布还是水的关系?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张志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班工人董庆臣。小董听了就鼓励他赶快试一试。小张在工作中,集中精力注视着过滤机,出来的精矿粉含水量一高,他就拿起水管往过滤布上冲水。说也怪,过了十几分钟,精矿粉的水分就降低了。这样一连试了多次,小张心里可真高兴极了。就在张志民想到加水这个办法的同时,另一个班的工人耿传珍也想到了同样的办法,试验的效果同小张的一样。董庆臣和好多工人都学起来,效果也都很好。
这期间,谢起良工长和一些工人在改进设备和操作方面,也有了一定效果;加上加清水的办法,生产上的确好了几天。可是过些时候,加水的办法不好使了:有时加水后,精矿含水量反而高起来。改进了设备和操作,也只是好了几天。这是为什么?工人们都在猜疑。有人就说,技术人员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来帮助分析分析?
其实,技术人员也在为精矿含水量过高而苦恼。
浮选车间技术员李人娟和矿里技术员王政廉,都是青年人,工作热情很高,一发现精矿水分高,同工人一样发急。就在工人们积极想办法降低水分的时候,李人娟在试验室里摆了一大堆瓶子,里面装着矿浆、水、硫酸錏铁、石灰、卤水等化验用料。她一会儿把石灰加在矿浆里,一会又把硫酸錏铁、卤水等加在矿浆里搅拌。忙了一气,看起来加硫酸錏铁的效果较好。她便跑到现场去试验。工人们看到技术员来了,都帮着把一袋袋试料从一楼搬到三楼上来。她一次次地往矿浆里加料。可是,流动的矿浆同试验室里的
“死”矿浆毕竟不同,加了硫酸錏铁,过滤机出来的精矿还是像稀粥一样!
在李人娟进行试验的前后,王政廉和别的技术人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多次试验都没有成功,他们便怀疑是不是操作上有问题。于是他们拿着仪器到现场测量机器转数、真空泵的真空度和矿浆浓度,又叫工人拧这拧那,但仍然不见效!
一天,王政廉来到张志民操纵的过滤机前,发现精矿粉很干。就问是用了甚么办法。小张把加水的办法告诉了技术员,并且说明有时加水也不好。王政廉也在一台机器上试了一下,果然不错。这些日子,技术人员和一些干部同工人一起进行操作,在参加劳动的过程里,耿传珍等工人加水的方法也被发现了。加水的办法引起了重视。这时候,来矿上帮助工作的冶金工业部郑司长和矿党委刘书记,要求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一下为什么有时加水好有时又不好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像开了一扇窗子,于是开始了加水试验。
郑司长、矿口的干部和冶金工业部的李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同工人一起在七号过滤机上作试验。经过试验,摸清了工人们迷惑不解的问题。原来,要使加水收到效果,必须根据一定的矿浆浓度;过去所以加水有时好有时不好,就是因矿浆浓度和真空度不同。根据试验所找到的规律,订出了一套操作规程,推广了加水的经验。
在总结和推广加水经验的前后,干部、技术人员同工人又一起总结和推广补过滤布(过滤布有时出现洞孔,用针线缝补)等经验。这样一来,精矿含水量从过去15%左右降到13%左右;产量由原来的一千多吨提高到两千吨以上。职工们正想在这个基础上组织高产战役,不想真空泵又出了问题。本来应该由离心泵送回精矿浓缩池里的滤液,却被真空泵连泥带水吸了进去。真空泵有了泥水,不但容易损坏设备,而且也影响它抽出过滤机的水。真是一关刚过,又遇一关。
为了解决这个新的问题,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都整天整夜找原因、想办法。检修工人守在机器旁,出了毛病马上就修。董庆臣、张志民等许多工人还组织了一个“破关小组”,逐个检查设备。
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经过多次试验研究,发现由过滤机吸到水汽分离器里的滤液,离心泵不能及时抽完,是因为真空泵和离心泵能力不平衡:离心泵能力小,本来应该由离心泵抽走的滤液,却被力量大的真空泵吸了过去。怎样增加离心泵的能力?有人主张采纳谢起良、姚升官等老工人的意见:把水汽分离器由现在的卧式改为立式。很早以前,谢起良等老工人就提出了这项建议,但当时有人却说有的选矿厂用了这种办法,效果并不好,所以一直没有采纳。一阵热烈争辩,一些技术人员认为老谢等工人的建议有道理;但是把卧式改为立式,虽然距真空泵高了些,能力恐怕还不够;经过郑司长等领导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反复研究,决定把水汽分离器搬到楼上,这样距离就会更高些。搬到楼上一台进行试验的结果,效果十分好。接着,工人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全矿二十六台水汽分离器全部搬到了楼上。从这以后,离心泵能力不够的问题解决了,全矿精矿含水量一直在13%以下,日产量由二千多吨上升到五千多吨。
现在,烧结车间的工人们又敲锣打鼓地送来了大字报。不过这回不是批评而是祝贺。过滤工段的工人见了人再也不低头了,老谢迈起步子也比过去更有劲了。小董等一些工人现在参加了党;张志民等青年工人入了团。但是,职工们谁也没有把功劳归在自己身上,他们都说:这是党提出的“三结合”的胜利。(附图片)
杨文秀 张隆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