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带领群众前进的人——访夏浦公社党委书记谭庆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5
第3版()
专栏:

带领群众前进的人
——访夏浦公社党委书记谭庆先
本报记者 周荣
湘江碧水镶着朝阳金光,是那样平静美丽。两岸田垅红旗飘飘,人们在收割春豆、油菜,赶插中稻,培育早稻,热闹非凡。我从衡山县城外乘轮船到夏浦去,访问夏浦人民公社党委书记谭庆先。
群力战胜暴风雨
公社党委办公室的主任陈辉煌接见了我,他说:“谭庆先同志今天回来研究了一下工作,立即又到甘溪大队去了。他的屁股没有坐热过办公室的凳,成天赤脚穿草鞋,和群众在一起工作、学习、生产劳动,你赶紧去,可能找到他本人谈谈,我先打个电话约约他。”说罢,他一面摇电话,一面和我握手。我走出办公室,三脚并两步,赶往七里路远的甘溪大队。
在大队办公室只会见了值日的秘书罗祥祯,又没有找到谭庆先,老罗说谭庆先又到八里路远的石礄大队检查生产去了。天快黑了,人生地不熟,他要我在这里暂时休息一下。大概是陈辉煌同志打电话告诉了谭庆先同志,刚坐下不久,他就打电话到甘溪大队来,说晚上过来和我谈谈。可是,时间一分又一分钟地过去了,夜半十二点了还没见谭庆先同志回来,我心里又急了。
骤然,狂风大作,厚厚的乌云遮住了天上的星光,随着雷鸣电闪,大雨倾盆而下,打着瓦背哗哗地响。
我向窗外望去,风雨的田垅中许多灯光时现时没,披蓑戴笠的社员们正在防洪,保护插下去不久的早稻苗,我心里已完全明白谭庆先同志没回来的原因了。
这天下午他在石礄大队检查生产时,就想起了今晚有暴风雨来的预报消息。这里是大山区,以往暴风雨来时,就要冲坏上千亩稻田的禾苗。今年不能再叫山洪为害,定要动员群众力量来战胜它!于是他立即找到社干部和有防洪经验的老农们商量办法。开初,他问大家今晚有无大雨下,大伙说:
“看来天已变了。可能有。”“今年要确保大丰收,下大雨发山洪怎么办?”大伙便说山脚下最近都开了防洪排水圳,一直通到甘溪河里,今晚决心沿圳派人坚守,进一步加固圳沿,准能战胜山洪。谭书记听了大家的话,很佩服群众责任心强、办法多而妙,他同意大家的意见,就这么办。这个队的队干部和社员回去后,立即行动起来了。这时,他就召开了全公社的电话会,把石礄大队的防洪措施转告其他生产队,问其他生产队能否这么办?各队都表示:石礄队能办到,我们也坚决能办到。于是,全公社的群众都行动起来了,在一万三千亩早稻田的排水圳沿线,派驻了力量坚守;然后,他又打电话与各队联系。听说各队的防洪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他才由石礄大队赶往甘溪大队。这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钟了。
他刚进入甘溪大队明正桥生产队时,果然不出所料,暴风雨来了。他忘却了其他一切,立即和群众一道投入了防洪保苗战斗。社员们听说党委书记来了,劲上加劲,油上加油,大喊“不战胜暴风雨,决不休兵”。社员戴葵本,和衣裤连人跳下圳里,迅速挖开了山洪冲来的砂石。社员陈胜芳的灯熄没了,他借着闪电的光从这丘走到那丘田,检查水圳的牢固程度。更多的人都在一齐动手排洪。谭庆先摸着黑巡回指挥战斗。风,掀去了很多人头上戴的?笠,雨,淋透了人们的全身。然而他们屹立在暴风雨中,劲头更大,战斗一直坚持到翌晨四点钟。暴风雨终于过去了,山洪像驯服了的劣马从排水圳里流入洣河。各个大队立即用电话向谭书记告诉了结果:没有损坏一兜禾,而且经过这场战斗增强了人们对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黑夜过去了,朝阳又从东方露出笑脸。
田间见证
早饭后,谭庆先同志来到了大队部,他穿着和社员一样的青衣服,背个大?笠,衣服的袋子里装着书本、文件和笔记本。他同我热情地握着手,开口就说:“违时了,对不起,没有什么可谈的,做的还不够,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努力。”我说:“辛苦了,休息一下再谈吧!”他立即表示夜把不睡觉没关系。说今下午还要开现场会,现在抓紧时间到田间看看,边看边谈或许要好些,谈得具体点。于是,我们俩边走边扯起来。
置身于碧波万顷的早稻田间,心情格外开朗和舒畅。插下去半月的早稻,长得又青又嫩又壮。禾行由北向南,行对行,株对株,整整齐齐,密植规格都是各半为3×5寸和3×6寸。走过一丘又是一丘,来到了妇女萧莲英等人搞的试验丘田边,禾同样长得那么好,密植也完全是那样符合规格。谭庆先说:“今天的妇女可不简单,她们搞的工夫质量也都样样符合要求。”说罢,他把手往泥里一插,泥里肥泡不断滚了上来,泥巴变成了黑污色。这是禾长得好的根本原因之一。他说:全公社一万三千亩早稻,有很多比这丘田还好,比这丘差的是个别丘,社员们对今年大丰收抱有极大的信心。
这个山冲里的人们,勤劳勇敢,干劲冲天,当党委号召积肥时,男女老少万多人一齐上阵,遍山遍岭都积得是肥。但他们根据历来的习惯,积肥后不沤氹又不制精肥,插秧时便把生肥下到田里,这样肥效不高。为了改变这种粗糙施肥法,公社党委便号召大家沤氹或制精肥,过了一响仍然没人搞,谭庆先便进一步了解原因,发现这里的群众确实不会沤氹打沟,他喊了队干部和社员荣咀、吴向倈等人来试探,他们一点也不会。这就证实了群众并不是偷懒,也并不是不愿打沟沤肥。他立即回到自己搞的试验丘里,打上了沤氹,把肥料下到氹里翻沤,肥料很快就开始腐烂。这时,他就把各队的干部和一些老农请来参观,一边讲解这样做肥料腐烂肥效高的道理,一面告诉大家如何打沟沤肥,如何翻氹等等。当道理被群众了解后,大家又学会了做,回去后五天之内,每亩田都打上了四至七十个氹,把山上的肥全部用车子和空中索道运到了田里。当着晴天普遍翻了两次到三次氹。到插田时,肥料不仅平均每亩达到了一千零四十担,而且都腐烂成熟,发出像大粪一般难闻的臭味。历来施粗肥的习惯,这一下彻底改成了施精肥,这就大大跃进了一步,为今年丰产打下了雄厚基础。
眼看离插早稻时间不远了,于是公社党委在群众中酝酿密植规格,经过商量和充分讨论后,决定普遍推行3×6寸密植规格。不久,衡山县委生产检查团来到了这里,发现这里普遍深耕在八寸至一尺以上,肥料多至千担以上,质量又好。根据去年丰产经验和技术人员的意见,这里适合于插3×5寸,比插3×6寸每亩可增产一百二十斤稻谷。于是县委便建议他们一半插3×6寸,另一半田改插3×5寸。谭庆先立即召开了公社党委会议讨论,接着便召开了公社党员、团员、作业组长、积极分子以上人员大会讨论。他发现有些人顾虑插3×5寸后不便于中耕追肥,就给大家作了实地表演,大家看到他在田里用中耕器中耕,又追肥,都很自如,顾虑解除了,高兴地回到了各队。同样,各队召开了群众大会,讲道理、实地表演。当群众懂得今年比以往不同,深耕肥多质又好,插3×5寸能多增产,同时又看到同样能中耕追肥除虫后,都热烈拥护县委的建议。这时,谭庆先同志便到一个大队和群众合搞一丘插3×5寸的试验田作为示范,群众更加拥护了。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把一部分3×6寸的插秧规格架,改成3×5寸规格架,并送到本大队党总支请求鉴定。各个组都按3×5寸和3×6寸的插秧规格具体规划到田,插秧时就按照规格插了下去。经过检查验收,规格一点不错。谭庆先同志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又一次胜利了。
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还在早稻开始插秧时,老谭就考虑了田间培育管理的问题。由于“深、肥、密”基础打得好,只要加强管理就能实现高产。如何搞好田间管理呢?情况已不同于去年,必须要有新的办法。
老谭决心先去请教社干部和老农。这天,他来到甘溪大队明正桥生产队长吴根桂家住了下来。他打定主意先向吴根桂和老农陈胜芳等学习,待共同研究出办法后,再迅速推行。开头他把自己的打算说出来,征求他们的意见。老谭说准备全面组织劳力,突击搞三四次中耕除草和追肥。吴根桂,陈胜芳等人在经过认真考虑后,说这样不行,提出了新的意见:根据深耕密植后的新情况和更多增产的新要求,一个作业组里应抽出四至五个人(占总劳力20%)成立培育管理专业小组,掌握情况的变化来进行培育管理;确定一个兼职看水员管理排灌;同时今年肥多,要看田看禾追肥,不能千篇一律;其他社员就配合搞培育管理。这样或许要好些。谭庆先同志本来就是抱着学习的目的来的,见他们说得分分在理,便放弃了自己原来的意见,表示同意老吴老陈的意见,待试验后再进一步推广。于是,他便把甘溪大队党总支书记萧吕生邀来搞试点。明正桥生产队照这样做了以后,效果很好,群众个个满意。接着,就在这里召开了甘溪大队作业组长现场会议,发动大家提出更多的新办法来。各作业组长来到早稻田间,看到这里中耕除了草,按照各田的具体情况追了肥,合理排灌,因而禾苗长得又嫩又青。同时,每丘田墹都放了大瓦缸,装满了自制土农药水。个个都认为这样搞很好,适合新的情况。第二天,全队二十一个作业组都这样搞起来,效果同样良好。老谭从这里取得了经验后,立即召集了各大队的负责人前来参观,每个大队并派了三十个人前来学习。谭庆先同志就亲自当教员,把这套新的田间管理办法传授给了他们。各个大队然后又召开了训练班,培养了成千个培育管理能手。各个大队仿效明正桥生产队的办法,迅速轰轰烈烈开展了田间管理工作。社员曾玉香说:“谭书记事事做榜样,产量一定能提高,秋后看丰收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