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留有余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6
第2版()
专栏:

留有余地
吴滤
订计划,是企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年有年计划,季有季计划,月有月计划;企业有企业的计划,车间有车间的计划,小组还有小组的计划。计划是指导生产的纲领。计划订得好不好,对生产大有影响。我们订计划订了这么些年,有没有摸索出一些经验来呢?哪一种订计划的方法比较好呢?
通常,订计划有三种订法。一种是前忧后虑,左牵右挂,只看到困难,看不到有利条件,结果订出来的必然是保守的计划。另一种是满打满算,把计划订得很高,弦拉得太紧,丝毫不留余地,结果订出来的计划,稍有差池就有完不成的可能。还有一种是一方面反对保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另一方面又认真考虑物质技术条件的客观可能性,考虑到可能发生意料之外的困难,留有余地。这样的计划是先进的,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基础上的,同时又可以鼓舞群众超额完成。我们订计划应学这第三种订法:既鼓足干劲,又留有余地。
为什么要鼓足干劲呢?这是不用多说的。干劲是跃进的先决条件,干劲不足就谈不到跃进。但是,为什么又要留有余地呢?这却是有些同志还不大想得通的。其实,只要看一看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就不难理解留有余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指挥作战,要有后备兵力,不能把所有的部队都开到第一线去。建设国家,也要有必要的后备力量,不能把所有的财力、物力都用了出去。就连普通人家过日子,也要有些储蓄,不能一发薪就花个一干二净。这些,都是留有余地。为什么不论打仗、不论建设,大至国家、小至个人,都十分重视留有余地呢?这是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可以根据一般规律订出大体符合这个客观过程的计划,却不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预见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不可能预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因而最完善的作战计划、最完善的建设方案,也很难百分之百地反映客观过程,总要留有余地,才能有恃无恐。
企业的生产活动也是如此。生产中有许多事情,都是一开始订计划的时候不可能完全预见到的;即便是一些十拿九稳的事情,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同人们最初的设想不完全相同。某一种原材料预计可以充分供应,但也可能临时供应不上;某一项技术措施预计7月可以运用到生产上去,但也可能8月才能生效。因此,我们在订计划的时候,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充分挖掘潜力,力争上游;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对于不利的一面,一方面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把不利条件变为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留有余地,才不致陷于被动。这样,订出来的计划才是先进的、扎实的,既不致束缚住群众的积极性,也不致最后不能完成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有人认为留有余地会限制群众的积极性,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留有余地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让群众有余力超额完成计划。如果计划订得满满的,用尽一切力量才能完成,稍有差池就完不成,这对群众来说是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计划订得留有余地,群众发挥积极性后不但能够完成,并且可以超额完成,这对群众说来是很大的鼓舞;即使遇到意外的困难,因为留有余地,也可以完成,这就不致挫伤群众的积极性。
对于留有余地,有些同志总觉得难以启口。这大概也是怕“李下整冠”,被人指责为右倾保守。其实,留有余地同右倾保守是完全不同的。留有余地是为了立于不败之地,是一种争取主动的工作方法。以二十四分干劲攻十分指标,这就是优势,就是主动,就是留有余地,稳能取胜。若是有二十四分干劲,就订二十四分指标,丝毫不留余地,就十分吃紧,十分被动,到末了就有完不成计划的可能。可见,留有余地也是在生产上争取主动,以求必胜的道路。至于右倾保守,那就完全不同了。右倾保守是对胜利缺乏信心,甘居下游。一个是致胜之道,一个是失败情绪,有了这个本质的不同,何需有“李下整冠”之虑呢!
现在是5月中旬,制订6月份和第三季度的计划很快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希望在制订6月份和第三季度的计划时,有更多的企业学会毛泽东同志一贯提倡的这个重要的工作方法:留有余地,掌握主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