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县委书记在田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6
第3版()
专栏:

县委书记在田间
本报记者 黄绍进
晚霞中,一片禾浪迎风起伏,广西陆川县的早稻秧苗,已经插下二十来天了。这时,县城北郊的?塘二区,有三个人,踏着夕阳的余辉,在田埂上走着、谈着。他们是中共陆川县委第一书记王英、书记林廷柱和秘书刘建龄。全县的春播任务,已完成80%了,县委正在考虑下一步的工作如何进行。路旁出现了一块木牌:“七女试验田”。这块田一片青绿,禾苗有两尺来高。再往前走,又出现了几块瘦黄的禾苗,才六寸多高。今年春播时,遇到几次寒潮,冻死了一些秧,看来补播的秧苗,都嫌先天不足,禾苗生长得很不整齐。突然,王英掉转头对秘书说:“老刘,准备一下,明天到九区去。”秘书知道王书记又要去“解剖麻雀”。从去年以来,陆川县委就是在一个生产高潮之后,就着手组织下一个高潮。
“不让尾巴拖住中心”
第二天,王英和几个干部到全县插秧较早的清湖公社陆落大队去。一到那里他们就到门口的田边去看禾苗。有几块田,禾苗长得不好,经过了解,这是秧地田,插得迟,基肥下得少。王英问周围的社员说:“为什么不多施些粪水呢?”一个社员说:“早禾不满十嘛,到十来天自然会转青的。”看完田,在去大队部的路上,又遇见几个青年妇女说是去赶集。这天不是集日。王英问大家:“你们怎么不出工呢?”“秧都插完了。”妇女们嘻笑地走过去了。看来,田间管理还没有被人重视起来,又是“重插轻管”的老观念在作怪。王英参加检查工作,习惯先到现场走走、看看、谈谈,然后才听干部的汇报。这个大队汇报的情况是:早稻已大部插下,早插的已经二十多天了,耘田追肥的仅仅很少一部分田,而70%到80%的劳动力在突击插秧扫尾。王英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当前正是插秧扫尾与田间管理两项工作交叉进行的时候,是不是仍然以插秧为中心呢?”第三作业区主任叶宗周说:“插秧要抢季节,不能把中心转到田间管理上去。”支部书记曾玉坤也认为插完再转,工作好做些。可是也有人反对这种意见,他们主张目前应该以田间管理为中心。看来意见一下子统一不起来。王英对支部书记说:“再找大家谈谈吧,看田间管理要不要抢季节。”
翌晨,支部书记把一些人的意见作了汇报。他说,大家认为,插秧要抢季节,追肥耘田也要抢季节。有些老农还举了许多事例,说明早追肥早耘田的重要性。这一下,大家思想开朗了。王英这时才说:社员们的意见很正确,早稻有效分蘖期是插秧后的二十五天左右,今年禾苗发育早、返青快,如不马上追肥耘田,已插下的84%的禾苗就会形成后天失调。所以当前应该以田间管理为中心,不能让插秧扫尾拖住田间管理。他的这番话,使大队干部恍然大悟,重新安排了劳动力,马上转移了工作重心。
田头会诊
王英向县委写了报告,“不让尾巴拖住中心”成了县委当前在生产上的指导思想。全县农业生产方面的劳动力,70%到80%开始投入田间管理了。田间管理初期的中心问题是耘田追肥,消灭三类禾、大破分蘖关。但是今年的三类禾是哪些?原因何在?怎样消灭?这一系列的问题领导上还是心中无数的。
一天晚上,干部们在向高村开碰头会,请了几个农民参加。王英建议大家研究消灭三类禾问题,一谈就谈到了乌鸦塘的一块秧地田,这是最典型的三类禾,有人叫它“老顽皮”。这块田插下十三天了,一直不长新叶。大家分析原因是秧苗受冻后还未育壮便插下去,秧根肥质量又不好,因此不长新叶。王英问大家:“怎么处方呢?”有人说要用人尿,有人说要用鸡鸭屎,有人说用火灰、硝泥。老农庞福利说:“我看这四样同时要用,就叫‘四味汤’吧。”大家一致同意了。忽然大队长叶宗庆说:“四味汤也要看禾施用。我看青年试验田就不能用。四味汤的氮肥重,去年有些原来的一类禾瞎追氮肥,结果倒伏了,收得很少。”青年队长忽的站起来嚷道:“我要搞高额丰产,不多下氮肥不行。”顿时意见纷纭。有人提议:“到田间会诊去吧!”王英支持这个意见。
4月5日,支部书记通知各队队长、技术顾问,邀请几位老农,到第三队的唐寮垌临床会诊。在青年试验田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大多数的生产队长,都主张试验田里精肥越多越好,禾苗长得越高越好;有一个老农却不同意。他说:“去年倒伏的禾苗,就是这种类型。不看禾施肥,是糟蹋肥料,糟蹋粮食。”这时,王英又想起了那天在青年试验田路边,和一个老头的对话:“今年你们的禾苗真好哇!”老头哈哈一笑,忽又认真地说:“现在是好,如果不小心,将来怕未必好。”这老头看问题很辩证呀!王英便叫大家回忆一下,去年是不是像那个老农所说的情况。有些人点点头,有些人却不同意。王英进一步分析说:“寒潮后补种的秧多,秧地田多,三类禾面积估计不会少的。如果大家把精肥粪尿都倒在一类禾田里,使好禾倒伏,而三类禾又缺肥,结果将会怎样呢?”有人说:“驼子打滚,两头落空。”这时有人叫起来:“这样搞法超产就成问题了。”最后一致认为:这类田目前只能薄施草木灰、石灰,促使禾秆稳壮不倒伏,多分蘖。王英又补充了几句:“今后划分三类禾标准时,应该把那些禾苗过于茂密、呈现鸡公尾、有倒伏危险的,也作为三类禾来处理,以便引起人们的警惕。”
就这样,王英逐丘逐块地把唐寮垌的一百五十多亩田全部作了鉴定和诊断。最后总结时,他把所有三类禾,又分为六种类型,针对禾苗生长、品种、土质、基肥等不同情况,分别拟定了处方,对症下药。
田头会诊以后,王英就立即深入到几个生产队去检查执行的情况,发现有些田的药不对方,有些田垌还没有人耘田,就又和干部们一起研究,发现原来的责任制度虽已实行分垌管理,但还没有落实到每一个人,群众的积极性还未全部调动起来。于是王英又督促大家执行“四包”“五到田”的责任制度,做到块块有兵,垌垌有将,田间管理工作进行得有条有理了。
四面开花
王英赶回县里后,立即召开了县委会议。县委认为陆落大队的情况,基本上反映了全县当前的生产形势:秧地田多、寒潮后补播的秧苗回青慢、禾苗生长不一致。田间管理不仅有强烈的季节性,而且有比较复杂的技术性。因此,必须立即在全县范围内掀起稻田管理热潮,并且及时地推广先进经验。
4月12日,全县三百多个干部到陆落大队开现场会议时,这里的禾苗长得茁壮,全部是一类苗。大家一边看,一边听陆落大队的介绍,人人心服口服,众口齐夸“从未见过这么好的禾苗!”一个“学陆落”的田间管理高潮,风起云涌,成千成万的人会师田头,当医生、作护士,“要三类禾绝迹”。新的生产高潮掀起来了。一丘丘的三类禾苗脱下黄袍,穿上绿衣。县委认为,新的战役开始了,措施落实了,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更进一步推波逐浪,把群众运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