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水文科学——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耳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6
第7版()
专栏:

水文科学——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的耳目
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副所长 叶永毅
水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缺少水人们无法生活和生产;太多了又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灾害。怎样控制水,使它保持一个恰好数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抱有的愿望。
要想控制水,先要了解水
为了利用和控制水,我们先要了解水。例如降雨量有多少公厘,河里有多少流量即每秒钟流过多少公方的水,洪水的水位会涨几公尺高,水里所含的泥沙和矿物盐分有多少,等等。除了了解天上水(雨、雪、露、雹)和地面水(江、河、湖、沼)以外,还要了解地下水和冰川水。
了解各种水体的不同性格,利用它们的变化规律,来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服务,便是水文科学的研究内容。
在作战的时候,我们要派出哨兵去侦察和监视敌人。在同水作斗争的时候,各种类型的水文测站,便是我们侦察和监视水情的哨兵。建国以来,在党的关怀下,水文工作有着飞跃的发展。到1958年底,由国家投资设在各地的雨量站有五千二百五十七个,设在大小河流和湖泊上的,还有一千二百三十三个水位站和二千七百四十六个流量站。在这些站上,有着将近二万个水文工作者。他们经年累月冒着风霜雨露,天天观测当地的雨量、蒸发量和河里的水位。不管在天寒地冻的严冬还是波涛汹涌的汛期,他们都要到河里测量河流的水深、流速、流量和含沙量。
把这些测量的结果记载下来,便成为“水文记录”。各年的“水文记录”,要加以系统的整理,然后刊印成“水文年鉴”。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各天的水位、流量、含沙量、雨量和蒸发量等数值。经过了若干年,又把历年的资料加以统计,印成“水文统计”,使人们很快的便可查出各条河流的历年平均水量、最大水量和最小水量。对暴雨、洪水、泥沙等其他项目,也是如此。有了这些记录、年鉴和统计,就好比有了一个人的历史档案似的,对于河流的性格,我们便可以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了。
当我们在河流上修建一座水库时,便需要算出在建筑物使用年限内,所可能碰到的最大洪水,从而确定水库的大小,以避免发生危险。修建铁路和公路的桥涵,也需要这种设计资料。对于水电站或灌溉工程,除了洪水之外,我们还要估计到可能的枯水情况,以免在那时不能保证供水或供电。在多沙河流上修建水库时,要计算水库的泥沙淤积量;在设计工厂的给水工程时,要估计各个时期的水质;如此等等,都离不开水文计算。
为了进行这些水文计算,我们先要统计过去各年观测的资料,并应用数学的方法,推算在未来岁月中所可能发生的各种频率的数值。例如对像官厅水库这样重要的工程,要采用较罕见的千年一遇的洪水进行设计;而对于小型工程,则可采用较低的百年一遇或五十年一遇的洪水,作为设计标准。
由于我国大多数河流,观测的年限都不太长,为了使计算成果较为可靠,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历史上发生过的情况。例如,在设计三门峡水库时,就从陕县黄河沿岸的居民中,了解到“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太阳渡、万锦滩均为陕县附近黄河沿岸地名)的传说。并由老年人指出了他们所听说的当年洪水痕迹,并从而测算出公元1843年的洪水流量。中国的丰富史籍,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用处。例如对道光二十三年的洪水,“再续行水金鉴”一书中便记载着当年河臣的奏折,“……据陕州呈报,十四日辰时至十五日寅刻,复涨水一丈三尺三寸,前水尚未见消而后水踵至。计一日十时之间,涨水至二丈八寸之多,浪若排山,历考成案未有涨水如此猛骤”。清故宫档案中,还有不少记载各地雨情水情的材料。这些材料,现在正在清理中。
大跃进以来,水利建设突飞猛进,一个县就要修建成百个的水库。铁路和公路也修得又多又快,而每一千公里的线路,通常就有三千个涵洞。对着这些千千万万的水库和涵洞,我们怎能一一地进行详细的水文计算呢?水文计算手册的编制,便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困难。人们一查这些手册中的图表,便可知道任何一个地点在每平方公里面积上,每年平均产水多少万方。那里的暴雨、洪水、泥沙等等水文设计数据,也都一查便得。这样,我们便可以在二三分钟中算出一个涵洞的大小,半小时内可以决定一个水库的库容。这些手册,现在很多省和专、县都在着手编制。它已成为水利建设的一个有力工具。
水文预报是防汛抗旱的眼睛
当1954年长江大水和1956年松花江大水时,汉口和哈尔滨都受到严重的威胁。全国都关心着这些城市和沿江广大乡村的安全。负责防汛的领导同志们,最迫切需要的是预见水情的变化:洪水是否继续上涨?还会涨多高?这时水文工作者们,便昼夜不息地收译从各地报汛站拍来的汛情电报。他们根据上游站当天的水位和流量,预报出明天、后天甚至大后天各个时刻沿河各地洪水位的高低。使领导同志能够及时决定采取必要措施,调拨人力器材,战胜凶猛的洪水。
为了增长预见期,还要从暴雨预报洪水。
去年各地共有二百九十条河流,总长为三万五千三百公里的河段进行了洪水预报。
对于还没有条件进行洪水预报工作的小河流,洪水情报和警报工作,也有很大的作用。例如,河北省的阜平县,过去沙河涨水,由于河宽水猛,年年都要冲走一些人和牲口。去年这里有了洪水警报制度,一听到上游涨水的消息,立即派人把住渡口,并赶牛羊下山,做到没有一人一畜伤亡。又如河南叶县保安公社,去年7月一次降雨二百五十公厘,水文站向党委汇报后,马上调动力量加强水库防汛。人员刚到,水已没到坝顶,幸亏及时抢救,没有出险。
黄河冬天的防凌,需要凌汛的预报;松花江的航行,也要预知开河和封冻的日期。灌溉水库的调度,水电站的运转,都要预知枯水的来量。
这些水文预报工作,都在我国的许多河流上进行着。几年来,水文预报对防汛抗旱起了很大的作用,成为指挥机关的眼睛。
农业水文保证农业丰收
八字宪法中的“水”字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免除洪涝灾害,二是保证适时适量的灌溉排水,保持有利的土壤水分。为了前者,需要进行水文计算来设计水库,进行洪水预报以便及早准备防洪。为了后者,需要观测土壤的水分(墒情),控制渠道的水量,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来进行合理的排灌。研究后面这些问题的学问,可以称为农业水文。
几年来群众自己在这方面,有了很多创造。例如,前面说过的河南省叶县,在1957年时就在各社设了查墒员,经常观测土壤水分,并据以指导灌溉;哪块地先浇,哪块地后浇。群众对此很满意。新疆省于1958年提出灌区管理科学化的口号,在许多渠道上安了量水堰,根据耕地面积和作物种类,掌握配水量。避免了过去配水不匀,有的受淹,有的受旱的毛病;也节省了水量。例如小磨沟灌区,1957年浇地四万九千亩,1958年浇了六万三千亩。又如河南省许昌县榆林社,农民观测员在汛期将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含水量过大的情况,向上级汇报,乡党委当即决定挖沟排水,保证了烟叶丰收。
在利用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灌区回归水进行灌溉时,要注意水的化学成分,以免浇死庄稼。对水稻的灌溉,需要掌握水的温度,以求丰产。
此外对深翻土地、横耕垅作等农业技术改良措施的保水保肥作用,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水拦泥作用,各种灌溉制度的增产作用等,都可以通过试验,进行研究。
这些农业水文工作,目前虽然还只在不多的地区进行,相信随着农村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推进,一定会普遍开展起来,成为农业丰产不可缺少的一项措施。
群众自办水文好处多
从上面可以看到,千千万万的群众性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运用,广大地区人民的生活和生产,都要以水文观测作为耳目。国家设立的水文测站网的数量虽然不少,但和广大地区的需要比较究竟有限,不可能周到地为所有的地区服务。因此,用两条腿走路,即除国家投资举办水文站网作为骨干以外,由群众自办一些小型的简易的水文站网为当地服务,是多快好省和全面地满足各方面需要的好办法。中央提出的农业发展纲要第二十二条里,便规定了“在十二年内,基本上建成气象台站网和水文测站网,……以便预防水、旱、风、冻等自然灾害”。谭震林书记在1957年冬的沙颖河治理工作座谈会上,也提出希望所有农业社都有一个简易的雨量设备,由专人负责记录雨量,并对水利工程进行观测工作。
去年有好些省份已办起群众水文站了。有许多县,还设了几十个雨量站,若干地下水位站和查墒点。这些群众自办的水文站点,在国家站网的技术帮助下,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地置备了一些简单的观测用具,并做到随测随用为当地当前的生产服务,因而很受各地党政领导的重视。
现在群众水文工作有的地区还没有很好开展起来,已开展的也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推行群众水文工作,首先要突破思想关,使领导和群众都认识到水文工作的作用。并破除“水文工作是技术员专家的事,庄稼汉干不了,赔钱耽误工”的迷信思想。其次,要过技术关。国家水文站网要起骨干作用,技术上门帮助群众。第三是服务关,要做到测而为用,随测随用,当时见效。这样,领导重视,群众满意,工作也就容易巩固了。
两千多年以前,勤劳勇敢的我国人民就曾在四川都江堰的宝瓶口(地名)上,刻石为尺,观测水位高低,用以控制分流情况。三、四百年前的明、清时代,在黄河中下游就已有报汛制度。涨水的时候,用驿马飞报,也能跑在洪水的前面。我们相信在新中国,干劲冲天的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着比千百年前高得多的技术装备和科学知识,一定可以大办水文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