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种烟能手——龙在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7
第7版()
专栏:

种烟能手——龙在江
本报记者 刘扬深
龙在江从十七岁种烤烟,到现在已经十八年了。不管是他自己栽种的,还是别人在他指导下栽种的,烟叶都长得又多又好,连年丰收。去年他领导的新铺生产队,两千亩烤烟平均亩产四百五十七斤,比1957年提高了一倍多。
是不是他栽培烤烟的田地特别好呢?完全不是。到贵州贵定县新铺乡去过的人,都会发现那里原是一个山坡,地势高寒,土壤瘠瘦。但是,这个地方解放以后,一直是我国西南各省最著名的烤烟高产区之一。
在新铺,一提到龙在江,连七、八岁的小孩也都能告诉你一些故事。人们说,只要他到那里看一看,就可以断定这块土地适不适合种烟;说他种的烟叶,害虫和病菌都不敢侵犯……。
记者最近访问了这位种烟能手。他正同群众一道移栽烟苗,一边熟练地把一株株烟苗移栽到地里,一边给一些新学种烟叶的社员示范。利用休息时间,龙在江介绍了他在栽培烤烟上的一些主要经验。他说:“实际上,我的种植经验也不外农业‘八字宪法’里已经总结了的那些,只不过是我把它们具体化了。就拿密植来说吧。过去这里烤烟一贯是种稀大窝,一亩地种个千把两千窝就了不起。自从水稻密植在这里见了成效以后,我就想:水稻密植能多收谷子,烤烟密植难道就不能多收烟叶?当时我向一些老农谈这个问题,他们不相信,认为这样做会降低质量。可是,我在1957年秋天,发现有一个生产小队的烟地,每亩种二千七百株,比一般的要多种五百来株;结果,收的烟叶不仅产量比一般高,烤出的烟质量也很好。”
正是在这个事实的启示下,龙在江和社员共同研究出了烤烟合理密植的办法,并且在去年春天在贵定召开的全省烤烟现场会议上作了介绍。去年贵州省烟叶增产一倍以上,是同推广合理密植分不开的。今年新铺生产队准备继续采取密植这项增产措施。
“但是,我又不赞成无条件的密植。”龙在江认为,要想烟叶高产,不仅要株数多,还要使每一株的叶片长得多,长得又长又大,长得厚实、油分大。如果不顾条件,种得过密,尽管株数多了,可是通风透光不好,加上管理不便,烟的总产量和质量肯定是提不高的。
新铺农民虽然有几十年的种烟经验,却长期以来认为“肥土不能种烟”,说“在肥土上种的烟叶烤不黄”。因此,当地过去在烟地里不施底肥。1952年春,他在烟地施底肥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这样做既能直接促进幼苗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又能改良土壤。就是在这一年,他创造了平均亩产三百七十三斤的新纪录,当选为西南地区烤烟生产模范。从此,烟地施底肥的经验也在全贵州省传开了。
种烟的农民们常为一种历来很难防治的烟苗病害所苦恼,就是根腐病。当烟苗长到两尺多高的时候,往往根部发病腐烂,以至死亡。过去碰到这种情况,只好忍心把烟苗拔去烧掉或深埋,以免蔓延。龙在江也有过这种痛心的经历。他下决心研究防治这种病害的办法。经过他的不断调查研究,终于找到了两种防治办法:一种是深翻土地,犁一尺深左右;另一种是对初发生根腐病症状的烟株,实行
“客土法”——把烟株根部四周的老土挖去,换上别处的泥土,把根部壅好。这样,根腐病就简便有效地被防治了。由于龙在江在培植烟叶上作出了巨大成绩,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各地去传授技术。最近,他又应聘到贵州农学院讲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