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谈民间玩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7
第8版()
专栏:

谈民间玩具
李寸松
玩具对丰富儿童的生活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满足儿童的活动欲求,同时对培养儿童的美好感情和审美观念起着不小的作用,所以玩具不应该是某种实物的按原样缩小,而应该是一种好看又好玩的优美的艺术品。我国的很多民间玩具就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人众,风俗多样,人民又勤劳智慧,这就决定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多采。民间玩具当然也不例外。在端阳、中秋、春节三个民间大节期间,是民间玩具出现得最多的时候,像端阳节的香囊,中秋节的“兔儿爷”,在春节中的“年年有余”等等都是和这些节日的神话传说和人们的愿望相联系的,因而都各有其特色。
我国的民间玩具一般都富有生活气息,不论是生活中常见的禽兽,或是幻想性的神话人物,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理想。因此,不管哪个地区表现哪一种题材,都具有这种共同的特点:造意巧妙,造型单纯,变形大胆,神态生动,色彩强烈,花纹洗练。比如拿“兔儿爷”骑黑虎来说吧,在现实生活中兔子是老虎搏食的对象,但是民间艺人创造这神话中月宫玉兔这个形象时,却把它想像成为威武的神将,凶猛的兽中之王成了它驯服的坐骑,形象地巧妙地表达了“兔儿爷”的神力。将这具有不可调和矛盾的两者如此地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浪漫主义的手法,不仅如此,在色彩上同样大胆地将老虎画成了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黑虎,它与白兔又形成了一个强烈对比。这种艺术的夸张,由于符合内容的需要,所以丝毫也没有给人造成不合情理的感觉。
胖娃娃、狮、虎、鸡、狗等等都是广泛采用的题材,但这个地区与那个地区,或同是一个地区,创造出来的形象却巧妙不同,变化万千,真好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样难得的,也在于尽管千变万化,但一眼看来,娃娃还是娃娃,狗还是狗,保持了对象的真实感,这种所以使人不感到形象的千篇一律而又不是生物标本式的奥秘在哪里呢?那就是在丰富想像力的基础上大胆的艺术夸张和变形。这种夸张和变形不是胡乱地随便地进行的,而是紧紧抓住了对象的特征,作了恰当的取舍,又通过特定的姿态和动作表现了不同的个性,赋予了恰如其分的人情味。这种夸张和变形同时又是以熟悉儿童的心理与爱好为前提的。比如狮子、老虎在现实生活中是凶暴可怕的野兽,但是在民间玩具中,却是驯服、美丽,惹人喜爱的形象,然而又不失其威武的感觉。
民间玩具的色彩运用,和中国的年画色彩具有同样的特色,它和玩具的造型相一致,不追求标本模型式的真实,而是大胆地涂抹出爽朗、欢乐的调子。它所常用的颜色,一般都以大红、大绿、大蓝、大黄、大黑为主,然而由于组合的巧妙,用笔的流利,纹样的富有装饰美揉合一起,在各有千秋的特色上形成了绚烂而又淳朴,强烈而又调和的效果,使人看了之后产生既兴奋激动又轻松愉快的心情。像西安的黑胖娃娃,娃娃竟敢用黑色作主色,真是大胆之极,但妙在并不使人产生肮脏或者引起煤炭之类的联想,而是使你感觉到这是一个黑黝黝的穿着花衣服的农家胖小子。爱慕之心,油然而生。
就地取材、巧妙地利用材料也是民间玩具显明的特点之一。比如利用各色碎布拼缝五色缤纷的香囊,利用竹子的枝桠巧妙而自然地作成竹龙的角等等。正因为是尽可能地采用小料和废料,故而价格是大众化的。孩子们只要花上一分或二分钱就可买上一件心爱的玩具。所以民间玩具在群众中,特别在农村中是极为普及的。各地的民间艺人在大量制作和亲自销售的过程中洞悉了儿童的心理,了解了群众的爱好,顾及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了自己的艺术技巧,也就这样地在普及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在各有独创性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鲜明的风格。由于原料产地的不同,这就更加强了和丰富了民间玩具的地方特点。尽管它们风格各有不同,但不是各自为尊、互相排斥的,而是在共同具备传统的民族的艺术特征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国民间玩具独有的风格。民间玩具都是出自没有受过专门美术教育的农民或民间艺人之手,这有力地说明了劳动人民不但懂得美,同时也懂得如何向下一代进行美的教育,从这里也可看到艺术来自生活的平凡而又深刻的真理。
民间玩具我在童年时代玩过,那时曾经把它当作知心的小朋友看待。近几年来,我又“玩”起民间玩具来,不过现在却是拜它为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一位老师了。(附图片)
小鸡(瓷)西安
老虎(布)青岛
回娘家(泥) 北京
娃娃抱蟾(泥) 山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