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一个工人的艺术形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8
第8版()
专栏:

一个工人的艺术形象
谢逢松
电影“常青树”塑造的老工人洪师傅,是一个比较好的艺术形象。
洪师傅的性格,确实很像一棵久经风霜、坚韧不拔、生命力旺盛、永不雕谢的常青树。
作者从两方面来刻划他:描绘他对待劳动的态度;描绘他对待人的态度。
通过他对待劳动的态度,使人们看到老一辈工人的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旧社会里受尽了迫害,喝够了苦汁,因此,对今天光明、幸福的新社会满怀感激之情,从心底里发出热爱,立志要多做工作,要多劳动,恨不得一天能干上一百年的活。党为了照顾洪师傅的身体,把他送进疗养所去疗养;洪师傅听说自己班里的生产赶不上别人了,便急着要回厂里来。所长觉得他血压比较高,不答应他回厂。他于是急了,嚷道:“什么血压、关节炎,这都是几十年的老病,不碍事!”由于他的坚持,终于获得批准回厂。他一回到厂里,就像出笼之鸟,脱缰之马,全心身地投入生产中去了。他劳动,他搞创造发明,他与一切妨碍生产大跃进的人和思想进行斗争。
要塑造一个先进工人的形象,如果离开了他对劳动的态度的描写,离开了他与社会的这种新关系的揭示,那是不可能得到成功的。本片作者看到了这些,首先着力去表现洪师傅忘我劳动的精神,去描写他与党、与国家、与社会的亲密关系,就给他作为一个先进工人的典型性格找到了最可靠的依据。写了这些,洪师傅这个人物就像高大的树木有了扎根的土,活起来了。
一棵树从土里长出了树干,并不等于就是一棵完美的树,它还必须有茂盛的枝叶,一个先进工人写了他积极生产的一面,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因为一个劳动者的精神世界是非常丰富的,要展现他的完美的性格,还必须透视他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常青树”的作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但表现了主人公在生产大跃进中的冲天干劲,创造发明;而且还写了主人公的家庭生活,他与周围人的密切关系,他对周围人的明朗态度。
比如他与党的亲密无间,对党的赤诚,他的单纯,甚至天真,他那颗不老的心,就是从他与周书记的关系中表露出来的。他决心要研究改进烘炉的效率,但又“怕搞不好闹笑话”,对谁都瞒着,只是自己一个人在家里日夜埋头钻研。后来周书记告诉他:“一个人到底能干得了多少呢?一个脑子总不如十个脑子聪明,多少个创造发明不都是大伙帮助搞成功的吗?”他一听这话,如梦初醒,顿时像一个小学生算对了一道算术题那样欢悦。他想参加党,但写了申请书又久久不敢向党呈递。终在一天深夜,他十分激动地向周书记倾吐了自己的愿望:“像我这样大的年纪的人,党还能接受吗?”当周书记紧握着他的手告诉他“党就需要这样的人”时,他又像小孩子在冬天里见到太阳一样高兴。他这些纯真的感情的外溢,便使人看到一颗天真美丽、蓬勃向上的心。
但从他与老友顾师傅的关系中,我们又看到他的倔强和敦厚。他们是同一条道路上走过来的人,在旧社会里,他们一同受苦受难,甚至连酒都是一起戒的。现在,顾师傅因为生产没有搞好,闹起情绪来,并开了酒禁。面对这情况,洪师傅没有劝他不要喝酒,而是拿过杯子说:“当年我们两个一道戒的酒,现在要开两人一道开!”结果,顾师傅酒也不喝了,气也消了,进步了。这里充分展现了洪师傅的真挚的感情和倔强的性格。
他与大儿子明德、小儿子明俊的关系,写得细致动人。明德当上车间主任,责任重了,洪师傅夜里时常睡不着觉,为他“捏把汗”。但是,当明德为了个人的荣誉,思想停滞起来,妨碍生产大跃进的时候,洪师傅却又坚决和他展开斗争。
影片比较清楚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个闪烁着共产主义道德光辉的人物,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倔强性格的老工人,是一棵历久不衰的常青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