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创制石棉机的人——徐呈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9
第2版()
专栏:

创制石棉机的人——徐呈龙
李文良
看过话剧“敢想敢做的人”,谁都为主人公张英杰那种忘我劳动、不畏困难的高尚品质所感动。剧中的主人公张英杰,就是徐呈龙的化身。
徐呈龙是山东青岛木材综合加工厂的普通木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造和改进了木板对缝机等六十五种机器和工具,这些创造和改进运用到生产中以后,节约的工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一百三十年的工作量,为国家创造和节约了一百五十多万元的财富。在大跃进的1958年,徐呈龙又和他的伙伴们一起,试制、改进机器、工具和推广先进经验三十四项。徐呈龙被认为是山东省工业战线大跃进中的尖兵。
进入1959年以来,徐呈龙继续进行技术革新,又试制成功了石绵纺纱机、电动磨光机、木工万能钻四种工具。其中,石绵纺纱机比原来的加工方法提高效率一百三十多倍。
徐呈龙在1959年能够做出新的奇迹,原是意料中的事。但是,对于他能够创制成功石绵纺纱机,却出乎人们的意料。因为木工和纺织这两个行业真是相距十万八千里。
徐呈龙是怎样创造成功石绵纺纱机的呢?为此,我访问了徐呈龙。这位身体魁梧的青年木工,生动地述说了创制石绵纺纱机的经过:
“去年11月12日,厂党委姜书记把我叫到党委办公室,对我说:根据区委的指示,党委决定派你到青岛石绵厂帮助解决石绵纺纱的问题,因为石绵厂是用手工纺石绵纱,完不成国家计划;他们迫切需要用机器代替手工。可是我们国家还没有这种机器,石绵厂邢厂长找到我,叫我帮他们想办法。当时我虽然勉强答应了,但因为没想出好办法,几次路过石绵厂的门也没敢进去。”
“去年大办钢铁以来,石绵更加供不应求。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鼓起了最大勇气,下定决心制造石绵纺纱机。于是我找到党委书记说:好吧,请党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从那时候起,我就来到了石绵厂。石绵厂党委为了帮助我,派了手工纺石绵纱的能手赵淑美同志和我一块研究,这更增强了我的信心。要试验石绵纺纱,就得先熟悉石绵的脾气。我弄了一包石绵绒带在身边,整天用手试验怎样捻成线……”
徐呈龙从别人失败的教训中发现用棉花和石绵混纺,纱条不匀、容易断头。他想用棉纱代替棉花,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于是,他就沿着这条道路想办法了。不论白天黑夜,捻一阵,想一阵。正当他研究入迷的时候,他收到了到北京参加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会议的通知。他带着棉纱、石绵绒上了火车,在车上继续试验,弄得车厢里石绵绒乱飞。开始,同车的人不了解情况,都对他有意见。后来,当大家知道他在干什么以后,都热情地帮助他。到了北京,只要一有空,徐呈龙就去请教纺织工程师和纺织能手们,问人家自己的想法对不对头,征求人家的意见。回到青岛,他就和赵淑美用手摇纺车进行试验,结果石绵含量达到了66%。虽然没有达到75%的标准,但是说明这个办法是对的。两个人研究来,分析去,终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把两股线改成三股线。又经过一整天的试验,到底成功了。于是,他们就忙着绘图、造机器。为了早把机器造出来,石绵厂党委又派了技术最高的木工高仁芳、铁工钟立栋来帮助。经过二十天的努力,机器制成了。
徐呈龙说:“机器制成了,可是一连试验了半个多月,总不好用。断头很多,而且条杆不匀。我和高师傅一商量,干脆把行李搬到车间,跟它来了个硬碰硬,非试验成功不可。大伙守在机器旁边,你出个主意,我想个办法;困难总是碰不过我们,这台机器经过二百零八次试验,2月5日那天成功啦。石绵纱的石绵含量达到79.75%,超过了手工加工,而且条杆均匀,拉力强。”
徐呈龙就这样紧紧地依靠党的领导,依靠集体,为党、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