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三看”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19
第8版()
专栏:

“三看”的启示
长春
去年,很多陕西省的棉农在学习和运用了张秋香的先进经验后,获得了高产。然而,也有学了她的经验并未得到高产的。为什么?原来毛病就出在死搬硬套上面。
有人问张秋香,为什么学了她的经验,棉花仍不如她的好。张秋香笑着说:“我的经验,在你们那里不一定完全适用。今年棉花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大增产,连我自己也觉得去年的经验不够用了,要根据新情况继续改进。”她还说:“植棉经验不能死搬硬套,而要看天看地看棉花,灵活地运用。这中间,看棉花又是最重要的一条。”
多么精彩的话!莫看张秋香是个“老粗”,没有研究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她在实际生产中运用辩证法,比我们的书呆子们强得多了。她说的“三看”,我以为实是其植棉经验的精髓,也是她连年不断提高丰产纪录的关键。
张秋香说的“天、地、苗”,就是物,就是客观存在;看,就是要用辩证法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一切事物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田间管理就离不了“天、地、苗”三个字。拿施肥来说,就要看苗瘦苗壮苗黄苗青,然后决定下多少肥和什么肥;还要看地,不同的土质,就要下不同成分和数量的肥;还要看天,晴雨冷热早晚,和施肥也有关系。“天、地、苗”三者是互相联系的,而苗又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三看”,是张秋香植棉的辩证法,是她的“巧”之所在。张秋香有着高度的革命干劲,加上她这个“巧”,便结出了高产的果实。有些人虽有力争高产的主观愿望,也有苦干的精神,但缺乏这种“巧”;或者虽然去学了张秋香的“巧”经,然而没有学到她的“巧”之所在,所以结果也还是不“巧”,不能实现高产的指标。
为什么张秋香的“巧”,有人学了仍不“巧”呢?曰:“天、地、苗”不尽相同也。事物千变万化、不断发展,这儿和那儿不同,今天和昨天也不同;任何理论或经验,都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条件下取得的。如果把它看成是在任何时间、地点、条件下都适用的,到处死搬硬套,恰如硬要像养鸭那样养鸡,把鸡赶到池塘里去一样的荒唐。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既然事物千变万化,那么别人的理论和经验都用不着学了。不!看看陕西省另一棉农薛俊秀的例子吧:薛俊秀去年赶上了张秋香,她怎么赶上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我们学了秋香老师的经验,才使我们赶上了她的。”然而使她能赶上张秋香的原因,并不仅此而已;还有:“我们学秋香老师的经验,不是死搬硬套的,学回来后集体研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改变。”可见,先进的理论和经验,也还是必须学习的,问题只在学后要结合实际地运用。谁结合实际,谁就能作出成绩;谁不结合实际,谁就会走弯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