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踏破“鬼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0
第8版()
专栏:

踏破“鬼山”
龙文明
从大队部开会回来,已经是小半夜了。苗族青年速战队队长张安钧,一回到官坪山寨,就立刻准备召集速战队员开会。小伙子们都到山上运肥料去了。张安钧便顺着一条通往山上的寨巷走去。在寨头,他碰上了正在挑粪的队员。小伙子们看到队长回来,一下就把他围住了,都在等着投入新的战斗。
张安钧用劲一跳,跳到一堵用石头砌起的矮墙上,激动地说:“伙计,为了今年的大丰收,黄沙洞附近的一百多亩瘦田,党委决定每亩施精肥一千担,这个任务由我们速战队突击完成。”小伙子们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表情。
可是,哪来这么多精肥呀!就是有,十多万担肥,翻山越岭,官坪苗寨全部劳力出动,最少也得运两三个月。
第二天,张安钧——这个才二十一岁的苗族青年,率领他的速战队员来到黄沙洞安营扎寨。但是,这片稻田附近除了丛生的芭茅可以烧火土灰以外,其他肥源一点也没有。
怎么办呢?一天早晨,他同几个队员围坐着商量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他们一下想起了黄沙洞顶峰上那片阴森森的禁林,断定里面一定有腐烂的黑污泥。可是,老人经常谆谆告诫:上面有山鬼,十个进去九个死。张安钧知道,山鬼是没有的,解放以后,他懂得了很多科学道理,已经不是一个信鬼的人了。但是,要攀登那三面悬崖的陡峰,可真是不容易啊!
张安钧出身于贫农家庭,父母做长工,包月工,一年三百六十天,日里晒,雨里淋,到头来一家人吃野菜、草根、树叶。旧社会的痛苦生活,在他的心灵上打下了最深的烙印。如今他一家人有吃有穿,自己又参加了共青团,担任官坪团支部书记。因此,不管今天有多么大的困难,就是天塌下来,他认为自己都顶得住!他把拳头一挥,笑着对伙伴们说:“为了解决肥源,为了解除老人迷信鬼神的观念,我们要踏破‘鬼山’!”
吃过早饭,张安钧对他挑选攀登“鬼山”的几个健壮青年速战队员进行了上山前的检查。出发前,他们每个人的腰间都用布巾捆得严严的,挂上了柴刀,穿上棕绳草鞋的脚上,裤筒卷过膝盖,一个个精神抖擞,就像武装待发的战士一样。
登山开始了。根据山势,他们只有从左右两面悬崖构成的鼻梁似的山脊上攀上去。张安钧迈开大步,第一个攀藤直上。起初,他们上得很快,从芭茅、山竹的摇动,能看出他们已上到什么地方。但当他们攀完这段丛生竹、藤的陡坡地以后,出现在鼻梁山脊悬崖上时,却像一群蜗牛爬墙似的,贴在那里动来动去,行动很慢很慢了。只见他们一时弯下腰,撤除松石,往上蹬一步;一时又砍下山竹、野藤做成套索,搭在狼牙石上,用力拉了几下,才一个个地爬上去。有时,他们竟像蜻蜓一样,吊在悬崖嘴上,手握野藤,休息一阵,然后又慢慢地扣紧崖缝往上攀登。爬着,攀着,终于他们一个个都登上“鬼山”了。
这“鬼山”呀,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没人上来过了。古树参天,两人合抱的,一人一抱的,密密麻麻,遮盖得连阳光都透不进来。地皮,乌黑乌黑的,软绵绵的。腐烂的树叶、竹叶、鸟粪,足有二尺多深,附近的田地施用三、五年也用不完,这下可把他们乐坏了。张安钧格外高兴,他这里抓上一把嗅嗅,那里抓上一把尝尝,津津有味地说:“好肥料,好肥料!”
他们踏遍了整个山头,看到的是丰茂的森林和山竹,嗅到的是腐烂的竹木气息和嫩叶的清香。这不是“鬼山”,而是宝山啊!
但是肥料怎么运下山呢?往下滑吗?几百丈深谷,一滑下去,到什么地方去收呀。挑吗?根本没有路可走。唯一的办法是架索道,但在这陡峭的悬崖上,又从什么地方架呀?于是,他们又沿悬崖寻找架索道的地点。小伙子们像群小鸟似的,从这个悬崖嘴上,跳到那个悬崖嘴上,一路跳着,唱着,终于在一个大树根边找到了架索道的地方。现在,一篓篓的肥料正飞往田间。“鬼山”已被苗族小伙子们征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