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力争赶上汉族地区生产生活水平 三都水族人民掀起大生产高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1
第6版()
专栏:

力争赶上汉族地区生产生活水平
三都水族人民掀起大生产高潮
本报讯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人民在1958年大跃进的基础上,继续鼓足干劲,掀起了大生产高潮,力争赶上汉族地区生产生活水平。
在都柳江上游两岸的山坡和坝子上,水族同苗族、布依族农民一道,正抓紧时机,播种水稻、棉花;不久前还是庄稼汉的少数民族新工人,现在辛勤地为国家大量生产煤、铁以及多种多样稀有的有色金属。
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聚居区,水族占总人口60%以上。境内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工农业生产非常落后。解放后,在党的领导和全国各兄弟民族的帮助下,几年来,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苦战,经济面貌有了飞速改变。在农业上,平均亩产由1950年的二百八十五斤上升到七百五十多斤,接近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指标。工业上,有史以来第一次生产出五十三吨洋钢、近三万吨煤,生铁产量达到三千五百二十九吨。在这个胜利的基础上,今年全县水、苗、布依等族人民,一开始就乘胜前进,要在工业农业生产上创造更大成绩。
在历史上盛行刀耕火种的水族农村里,今年以深耕细作代替浅耕粗作。全县把二十九万亩耕地中的一万亩陡坡瘦地退耕还林,其余的耕地也都提倡单一连作的种植方法,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变以往“种一坡、收一锅”的现象。
农业生产的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字宪法”,也正全面系统地贯彻到每一块耕地上。在今年春耕生产的第一个战役里,全县耕地除夏收作物地以外,都已经犁过一遍,一般深耕七、八寸,丰产地还翻犁一尺以上,比1958年同期深耕一倍。三都水族农民过去“临田积肥”的经验,今年以来得到推广。全县水稻、棉花在今年实现了良种化,土棉全部由良种“岱字棉”代替。新修的受益面积六万多亩的中、小型水利工程,大部可在最近完工,那时,一两个月不下雨,作物也不会受旱灾威胁。春播中,所有作物都实行了大面积合理密植,水稻普遍计划种植三万窝左右,比1958年多一倍。
在各厂矿企业,工人们正在贯彻执行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两参三结合”的方针,大搞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节约原材料和费用,提高生产和工效。
为了解决工农业生产中劳力不足的困难,三都水族自治县一方面合理安排劳动力,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力,一方面大力进行工具改革,向机械要劳力。水族人民把旧式犁、耙改为深耕犁、碎土耙,在平地铺设木轨道,在山区架起长七十四里的滑丝。在第一季度,全县推广各种工具二十一万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附图片)
水族人民用竹筒车引上都柳江水灌溉耕地和食用 刘扬深摄
都柳江每天把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大量粮食、土特产品运出支援祖国建设。图为三都码头的一角 刘扬深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