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谈“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1
第8版()
专栏:

谈“绝”
易和元
看戏曲表演或球类比赛,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当一个角色刻划得维妙维肖,或一个运动员的表演特别出色的时候,观众就会发出这样的称赞:“这个戏真是演绝了!”“这一手真是绝招!”
所谓“绝”,就是独一无二,无人能及的意思,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不是一个爱吹毛求疵的人,对别人的喝采也要去研究一下是否有语病,但是,时常听着这样类似的喝采,倒也引起了一些联想。
我爱看川剧,称得上一个“迷”字,每当看到某些川剧名演员演的戏,演得恰到好处时,也忍不住鼓掌叫绝。可是,以后又多次看到同一演员演的同一个戏,却一次比一次演得好,对人物的刻划一次比一次深刻,演员没有故步自封,认为自己的戏已经登峰造极,演绝了,没有奔头了,而是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见这个“绝”字认真研究起来,用得并不那么妥当。常言道“学无止境”,“学到老,学不了”,我想艺术也是这样。
看同一个角色演的相同的戏多了,于是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看这些演员的戏是一种很大的享受,那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心里又想,这样水平的演员多一些不好么,不能老是那么几个人呀。“人生七十古来稀”,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他们的艺术后继无人,岂不真的“绝”了么?
然而,这只是我的杞忧而已!
前些时候,四川省的川剧演出团在北京演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青年演员增多了,他们虽然年轻,却演得相当熟练和美妙。可见培养接班人的工作,已经或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且有的已经实地作起来了。
最近看了京剧、徽剧和河北梆子,这些剧种都涌现了不少出色的有前途的青年演员。5月16日“文汇报”登载的一条消息,更使人兴奋不已。这条消息说,上海戏曲界正在大抓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上海京剧、昆曲、越剧、沪剧、淮剧、评弹和杂技艺人们都在党的直接领导下,根据各剧种不同的情况,对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采取了有效措施。许多著名的老艺人如俞振飞、丁是娥等,都加强了培养学员的教学和艺术指导工作。报纸大字标题是:“前辈无保留地教,后学者苦心地练,上海戏曲界接班人在成长”。
这个标题标得好。“前辈无保留地教”,这在旧社会恐怕是很难做到的,师父教徒弟,总要留那么一手,怕的是徒弟超过了自己。因而很多宝贵的技艺随着人老归山,进了棺材,后继无人,真的“绝”了。而现在能做到无保留的教,生怕自己的本事接班人没有学到,“绝”了,这其中有多么深刻的思想变化啊!一句话,这叫做政治挂了帅。他们知道,把自己的技艺无保留地传给后人,这就是对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事业贡献了力量,是无尚的光荣。因此他们看到徒弟学会了自己的本事,甚至超过了自己,就不但不嫉妒,反而感到欣喜和骄傲,因为在徒弟的成就中,就包含着老师的多少心血啊!
有了前辈无保留的教,耐心的培养,后学者又苦心地练,接班人一定会成长壮大起来的,而且可以预料,他们会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他们的前辈们欣喜不已。
这难道只是戏曲艺术是如此么?扩而大之,看一看我们的工业、农业战线,文化教育战线,科学、体育、卫生等各条战线吧,有多少园丁在为培养接班人而辛勤工作着啊!
社会上新人成批成批地涌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如一日千里地飞跃前进,当我们庆贺这些成就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感谢党的英明领导,同时也要向这些辛勤的园丁们致敬,他们为培养接班人做了多么有意义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