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务虚与务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3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务虚与务实
王澈
“不务实”,这是一句常常用来批评书呆子、空想家和清谈家的话。一个人应当务实,这一点似乎早已成为常识的观念。所以去年毛主席提出要我们“务虚”时,大家都感觉到这个名词很新鲜,并且开始思索到务实和务虚的关系问题。
提到“务虚”,可能有人最初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是不是“不实”?既务虚又务实,这怎么能统一?发生这样的问题是很自然的。“虚”字可以有“空”或“无”的意思,也可以有“不真实”的意思,这只要看“虚”字经常同什么字联结起来造词就知道了:“虚空”“虚无”“虚幻”“虚假”“虚妄”……。所以,一提到“虚”,总好像是不怎么可靠的东西。相反,“实”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可信的,靠得住的;所以我们常常说“真实”“实在”“实有”。
“实”是有形有影的具体的事物,“虚”是无形无影的抽象的事物。是不是世界上只有有形有影的事物存在呢?思想本身就是“虚”的东西,可是每个人都凭自己的经验知道思想是存在的。当然,思想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神和鬼之类的观念是虚假的,它们并不是现实事物的如实反映,而是人们头脑中的幻觉。可是很多哲学上科学上的范畴或概念,例如“共性”“绝对”“可能性”“规律”“价值”“抽象劳动”等等,这些东西同样是眼看不见,手抓不着的东西,可是它们并不是假的。用这些范畴或者概念构成的理论也是这样。科学的概念、原理、规律、理论是无形无影的抽象的东西,但也是千真万确的东西,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它们是无形无影的东西而怀疑它们的真理性,怀疑它们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把“务虚”的“虚”了解成“假”,这是极少数文化不高的同志的一种误会,更多的误解是把一切理论都看成是空洞的东西,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照有些人的看法,似乎不学习的同志总比爱学习的同志更务实,读小册子的同志总比“啃大部头”的同志更务实。所以,我们需要深入地看看虚与实的关系。
“虚”和“实”是对立的统一。“实”就是实际情况,现实生活和实践,“虚”就是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反映这种本质和规律的思想、理论。本质和规律是支配现象的,思想认识是指导实践的。所以,虚和实不能分为两橛。我们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这就是我们讲的“务实”。但是要能成功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这就是“务虚”。无产阶级的政党把千千万万人民的实践组织起来,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为指南,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领导人民进行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就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任务。党提倡务虚,就是提倡谈思想、谈理论、谈政治。政治是统帅,思想是灵魂,所以我们说应当“以虚率实”。
虚在实中,虚应该不离实。我们说“实事求是”,“事”是“实”的是无疑了,“是”是什么呢?毛主席解释过,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那么“是”就是“虚”的了。但只要是“是”而不是“非”,那就是虚而不假。是不是“空”一些呢?这也要看怎么说。如果是教条主义地对待理论,把理论变成脱离实际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当然会空。这种空洞的理论是一点实际用处也没有的。但如果理论是从实际中来而又回到实际中去的,那它就会有丰富充实的内容,虽虚而不空。
 所以,“务虚”这个名词固然很新鲜,而它所含的意思却是党一直强调的。一篇“实践论”,讲的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务实和务虚的关系。
务虚是为了更好的务实。务虚务得好不好,就看务虚的实效如何。1958年吸取了1957年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的经验教训,党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想敢说敢干,干部和群众都大大务虚了一番,结果是收到了奇效,马列主义果然出粮食,出钢铁。可见,“虚”能够大大影响“实”,“虚”能够转化为“实”。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由此可见务虚的重要性。
务实而不务虚,其结果必然是务实也务不好,务不彻底。经验主义者、事务主义都是重务实轻务虚的人,但是他们常常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找不到工作的方向,因而工作也难于开展,得不到很大成效。过去有不少农民,平日很讲实际,不是亲身经验过的都不肯相信,但是一到生病的时候,却是求神拜佛,占卦算命,完全相信那些玄虚的东西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正是由于他们务虚不够,不了解科学的道理。
我们反对教条主义,但是要提倡读书。产生教条主义的原因并不是读书太多,而是务实不够,读书也不多。这是读书的目的和方法问题,不是要不要读书的问题。到现在还有不少人抱着这种观念,好像读书是件危险的事情,要读书,最好也是看点小册子,不能“啃大部头书”。甚至还有人认为,理论既然从实际中产生,那么有了实际就不必再学理论了,实际经验就是最丰富最高明的理论,这种人是重实轻虚,以实代虚。个人的实践经验是属于“实”的范畴,至于我们讲的“虚”,指的是理性认识。从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不是很简单的。毛主席曾经把这个过程概括成四句话,叫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我个人的体会,“去粗取精”就是对事实材料作初步的选择,去掉那些不相干不重要的东西,留下有用处有价值的东西;“去伪存真”就是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的考察,鉴别哪些是不可靠不真实的,哪些是可靠的,真实的;“由此及彼”就是找出各种材料和问题的各方面的联系——起初是外部联系,进而是内部联系;这样,我们就从事情的外部表现深入到内部的本质,这就是“由表及里”了。这样得来的认识,才叫理性认识。所以,理论虽从实际来,但实际本身决不能代替理论。
光务实而不务虚,表面上看来好像是十分重视实际,而其实是对实际没有认真对待。个人的实践经验,个人接触到的环境,总是比较狭隘的、片面的。我们不能只重视个人工作的“小实际”,而忽视了社会的“大实际”,不了解大局就不了解小局。理论本身虽不是实践,但它是从亿万人民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这一点看,我们也可以说“虚中有实”。这样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正确地深刻地了解当前的周围的现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务实。
反过来,务虚而不务实,务虚也一定务不好,当然更谈不上收实效。从去年毛主席提出务虚以后,许多机关重视理论学习,重视研究问题了,由于务虚,提高了工作,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也有些干部,成天谈思想,工作做得少,也不大深入实际,结果变成清谈了。这恐怕是值得注意的。离开实际情况、材料、经验,务虚也无从务起;情况和经验虽有而不足,务虚务到一定程度也会感到务不下去,茫无结果。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偏向:一是做了很多工作,情况和经验堆集了一大堆,可是很少加以分析、研究、总结,以致不能提高;一是情况经验并不多,只凭道听途说,片言只字,或浮光掠影的一点东西,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就哇啦哇啦,大发议论,结果当然会流于浮夸和空疏,有时争论来争论去,由于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材料,争也争不出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就实论虚”。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做到虚实并举。当然,这里也有分工,搞理论工作的人务虚的时间总要多一点,搞实际工作的人务实的时间也要多一点。但是,搞理论工作的人也要务实,不能一年四季坐在书房里,不能脱离现实的需要和实际材料而抽象地进行研究;搞实际工作的人也要务虚,不能不抽出一些时间来学习政策和理论,来研究问题,总结经验。务虚不务实,会成为空头政治家或教条主义的理论家;务实不务虚,会成为迷失方向的实际家或盲目的事务主义者。虚实结合,就实论虚,以虚率实,这才是正确的原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