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厚今薄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5
第8版()
专栏:

“厚今薄古”
成于思
在学术研究中,所谓“厚今”,是与“薄古”相对而言。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我们对于“今”的一般态度比对“古”要“厚”些;就是说要以主要力量去研究当前的问题。但不要把“厚今”理解绝对了。提倡“厚今”,并不是要人忘“古”;学“古”也不一定就是薄“今”。毛泽东同志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对于古代的东西,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目的是为了发展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这叫做学古为今,使古为今用,也就是一种“厚今”。另一方面,是不是所有的“今”,一律都要“厚”呢?当然不是。同样是“今”,从不同的需要出发,对它也会有厚有薄,某些人可能厚此薄彼,某些人可能会厚彼薄此。例如到人民公社去,经济系学生可能更关心公社的积累消费问题,教育系的学生可能更关心公社的扫盲、托儿所问题。多关心就是一种“厚”。少关心就是一种“薄”。
所谓“薄古”,是与“厚今”相对而言。在相对的意义上说,我们对于“古”的一般态度比对“今”要“薄”些;就是说只能用较少的力量去研究那些不是当前迫切需要的问题。但又不要把“薄古”理解绝对了。“薄古”并不是说可以不尊重古人。毛泽东同志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所谓“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当然是胡说,但论语这部书仍然为我们研究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果我们由于今人的成就(这些成就的确是伟大的、辉煌的),而就瞧不起“古”人,那就不对了。我们要破除对“古”人的迷信,但又“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当然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我们不是对所有的“古”一律都“薄”;“古”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是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同样是“古”之精华,也会因需要的不同而有“厚”有“薄”。出于一种需要,可能要厚此薄彼,出于另一种需要,可能会厚彼薄此。例如同是一本“水浒”,研究文学史的人比研究经济学的人对它就要“厚”些,同是一块化石,研究考古学的人比研究外国语的人对它就会“厚”些。
所以说,“厚今薄古”作为对社会科学的一般原则,必须坚持,但什么该“厚”,什么该“薄”,又要有具体分析,不要把问题弄绝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