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文学小丛书评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5
第8版()
专栏:

文学小丛书评介
扈邑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文学小丛书”,小开本,印花布图案的封面,已经出了二辑,每辑四十本,第三辑也开始出了十几本。从这百来本书看,所收的大抵都是中外古今的好作品;选题范围,不论是时代、地域,都有着一定的比例;所选作品,近代的和现代的,都是众所熟知的选目。古典部分,中国文学以选本为旨,外国文学,则以艺术性既高而内容又大体健康,并且于读者较熟悉的生活题材的作品为标准。这些,虽然书内并无编辑例言之类作什么说明,但就全体选目看,大体可以窥见编辑者以上的一番心思。
小本书不一定“浅”,它也可以包容着一个艺术高峰,问题是在于选目。这种小丛书的出版办法,世界上好几国都有,例如苏联的“星火”丛书,日本的“岩波文库”等就是。德国“莱克兰”丛书,从来就是固定的小开本,也从来就是固定的封面格式和排版格式,但是它的选目,非重要作品不收。据说这套书享有这样的声誉:读者可以不看内容,买来就是,决无上当。小丛书做到这样的信誉是必要的。
“文学小丛书”有益于读者是无疑的。但精益求精,是读者的要求,现在来对这套书作一番粗浅的“巡礼”,并提出些意见以为参考。
从两辑书中看,中国古典文学共收了六本,数目多寡无关宏旨,但选题是否相当,却是重要的。“诗经”与“离骚”见于第一辑,并附有适当的注释,于读者设想,是十分周到的。但是这两本书都是以今译为主,并以此冠为书名,这就值得斟酌了。今译的作用,只是为了有助于对原作的欣赏与理解,纵然是佳译,充其量亦不过附丽于原作而已,倘以今译为主,原作其次,似有点喧宾夺主了。编者的立意,恐怕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但既然要读书,就不免要费点脑子来理解原作。自然,编辑的工作是要作的,那就在注释上做工夫,做一些“引人”的工作,至于“入胜”,是读者的事,让读者自己去专攻、思索,自己去找出天地。一切为读者设想周到,以至包办代替,恐怕是不足为训的。
此外,所选的唐宋传奇、元曲、话本,大体都好,这里包容了中国古典文学丰富的样式。小丛书在开手介绍中国古典文学时,关于话本不妨从缓,先从主要的诗文宝藏入手,如以年代次序计,先秦的散文文学,乐府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等,尽可以先选。
近代的文学,“五四”作品所选几本,都极其精炼,多属烩炙人口之作。倒是新创作,份量既多,方面又广,有小说、诗、报告文学、剧本、民歌、民间故事、散文特写、革命故事等,好处是可以反映出今天文学形式的多样性,缺点则是杂,参差不齐。有些影响较大的报告文学和革命故事,通常可以买到别的本子,我以为小丛书就不必急忙收入。至于歌谣及群众创作,看来是因为多,编者选辑不易,因而也不易做得好,我看也不必急忙。可注意的是有好评的新创作,例如杜鹏程的“在和平的日子里”,艾芜的“新的家”等,都是佳作,列入小丛书中当无愧色。但可惜这类书收入的还不多,我看是一个缺憾。此外,有一个特色是可以提一提的,就是选短篇,例如“百合花”一书选了三个短篇,都是以革命斗争为题材的动人心魄之作,艺术上也有一定的工力,不失为好小说。文后附有茅盾同志的评论,精心缕析,见解独到,佳作佳评,可谓相得益彰,于读者欣赏与揣摩作品之有帮助,是不消说的。这一特色,在第二辑中仍保留着,类似的一本,是“典型报告”。
小丛书容纳的翻译作品几占半数,为丛书本身篇幅所限,收的也都是中短篇。因为包含了世界各国,有古有今,从选目看,便觉绚丽夺目,美不胜收。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几个名篇,如海?的诗集,他的深沉而感人的笔,撕裂着资本主义的幕帷,他的充满了同情的为西利西亚纺织工人生活的歌唱,是一首忧伤而愤激的曲子。巴尔扎克的小说“高利贷者”,莫泊桑的“羊脂球”,就如铁锤一样抨击着资产阶级社会,是至今读来仍为之激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马雅可夫斯基诗选”,是选了他重要短诗的一本好诗集,有名的“罗斯塔讽刺之窗”,“开会迷”,“向左进行曲”,都在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古巴革命诗人纪廉的诗集“汗和鞭子”,是一本向美帝国主义的控诉书。在这些书中,像一颗红星似地吸引着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集,所收虽寥寥二十几首,但读来觉得都十分优美,这里可以看出这两位革命大师对民间文学深切的爱好。
不论中外文学所收的,佳作多,但也还有高低不一的地方,尤其是现代文学方面,也许是编者过于照顾到比例和地域选择的缘故罢。但既然是小而精,就如一串珍珠一样,保持其晶莹的浑然一体的风格,是必须的。这样,我们提出选题再严谨一些,就不是什么苛求了。总之,使这套“文学小丛书”具有自己完整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真正成为读者的良师益友,这是读者的期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