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谈小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6
第8版()
专栏:

谈小小说
徐明
在讨论群众创作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许多的劳动人民是在展开了全国规模的扫除文盲运动以后,才从文盲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来说,许多业余写作者是刚从口头文学创作进入文学写作的。在刚学会拿起笔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体困难。因此,他们在选择创作形式上,首先从他们已经熟悉了的(如新民歌)和便于掌握的形式入手。
由于小小说篇幅短小,故事情节一般都不复杂,而且多半是依据真人真事的材料写成,只要作者有一定的生活感受,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写作能力,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有人说,小小说为业余写作者敞开了文学的大门,是有道理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不少的工农业余作者,通过写作小小说的练习,写出了一些好作品来。
不过,我认为如果把小小说认为只是一种锻炼群众创作的过渡式的手段,我以为是低估了它的价值。有经验的作家在指导初学写作者时,常常这样说:写作最好先从写短篇小说开始,不要一开始就去写中篇、长篇。这是很有教益的劝告,而且也确实是经验之谈。但是人们并不能因此就把短篇小说列为仅仅是向长篇小说过渡的一种手段。而小小说在这里也有着同样的意义。
茅盾同志认为小小说“结合了特写(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主要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和短篇小说(如果我们不否认它以概括为基本方法)的特点而成为自有个性的新品种”。我认为这看法是对的。从报刊上已经发表的小小说来看,大部分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一般只有几百字乃至一两千字,篇幅短小精悍。故事情节一般都不复杂。它应该兼有小说、散文、特写的优点。
小小说诞生的历史虽然很短,但是从一开始,它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爱护和承认。小小说正在成长,它需要人们精心培植。
今年5月号“红岩”发表的三篇农民作者的作品:“寻牛”(徐珩光)、“捉虫”(裴寿全)、“发工资”(胡吉祥),具有一般小小说的特点。而它们的某些不足之处,也有代表性。因此,我想简略地谈一下这三篇作品。
三篇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短小、精悍。“发工资”最短,不到一千字;“寻牛”较长,但也不过一千五百字左右。
我们需要长篇巨著的伟大作品,但也需要更多的短小文学作品,来迅速地反映我们时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小小说确是符合这样需要的一种形式。
让我们先来看看“寻牛”这篇作品吧。
这篇小小说的故事很简单,但是简单之中又有曲折,这就避免了“简单化”的毛病。这就是它的特点之一。
小说本来要叙述一位县委书记深夜学犁田的故事,但是却没有从犁田说起。作者在这里没有从正面去写。作者一直在文章写了一半多的时候,才让他的主人公——县委滕书记和读者见面。如果我们只看作品的前半截,你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揣测:也许这条牛会让一个爱社的社员亲自送回来吧?也许在寻牛时,这些人要吃尽千辛万苦吧?……总之,围绕着牛的走失,会让你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和猜想。可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牛并没有跑掉,是被县委书记牵去学犁田去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问题:有些作品只要让你看到了开头,就可以知道它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作品,甚至不能引人把它读完,或者是虽然读完了,却让你感到这些时间花费得不值得。而在这短短的一千多字的“寻牛”里,却不给人这样的感觉。
在这篇小小说里,作者对他的主人公——县委滕书记写得不多,但却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书记的真实感人的形象。一方面他是下定了决心要学会犁田,同时又怕白天用牛要耽误生产,就在夜间来学。
“捉虫”和“发工资”,都是写公社社员爱社的故事。“捉虫”写的是王老汉在队长要他休息的晚上,主动地约了几个老年人去捉虫。“发工资”写的是社员杨荣芳领工资,会计多数了钱给他,他拿回去才发觉多了,又连夜送回的故事。两篇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后者。
三篇小小说中,以“发工资”最短,也最精炼。这篇故事把社员杨荣芳的形象描绘得很好。作者首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公社社员在领了工资以后的愉快心情。他的第一个感想是:自从建了公社,他这个老超支户也能领到这样多的钱,他想起了党的恩情。他想到那床烂铺盖该换了,小红那件棉衣也该换了,还要给妻子买点花布做新衣裳;最后,他也没有忘记储蓄。……这一切思想活动,有一个事实作为基础,那就是人民公社,没有人民公社,就没有这一切。
这篇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在说明大跃进以来,我国人民在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上的空前提高。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人的形象。
作者写的这个故事,脱出了一般的所谓“拾金不昧”的巢臼,把人物写得更高一些。在杨荣芳夫妇的思想上,多了的钱应该送去与不送去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他(她)们之间的分歧只是今晚送去还是明天送去。
妻子认为可以明天送去。她的理由是:“明天也不迟嘛!隔办公室二十多里,天又黑,何必这样急呢?”
妻子是为丈夫着想的,丈夫杨荣芳的看法比他妻子更高些。他是从爱社和关心别人出发的。他回答妻子说:
“急?会计错了账,恐怕忙得满头大汗了。快点清出来吧!”
等到他走出大门时,偏偏又飘起雪花来了。她又劝他明天送去,他说得更好:
“会计这几天已忙坏了。要是为了这笔钱,再让他查一夜账,那就太过意不去了。”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是多么融洽,多么友爱啊!这样,作者就把他的人物形象,从“拾金不昧”的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
小小说应该以概括力见长,要求具有更鲜明的战斗性。正因为篇幅短小,就应该多留一些余味让读者去咀嚼、体会,以加深其含蓄力量。这点,我以为正是某些小小说所缺少的。从“捉虫”和“寻牛”两篇来看,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上述某些缺点。“捉虫”的含蓄性要差些,经不起再三的咀嚼。某些情节的安排上也显得不够合情合理。如在队长已经听到了王老汉在唱:“鲜巴虫,你莫鲜,老汉送你到黄泉,除掉病害和虫害,我们永远保丰年。”的时候,就不应当还认为王老汉是在打火把照黄鳝的。这仅是次要的缺点,而对于作者所描写的这几个老汉爱社的形象,还是应该肯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