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发展是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29
第7版()
专栏:思想评论

发展是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
吴传启
世界就像“一个无限的海洋,一个连续的波浪”(“浮士德”)。这句话可以借用来形象地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辩证法。波浪式的前进运动,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照耀我们一切工作的灯塔,是我们一切实际工作的基本的指导原则。但是,在总路线的基础上,对于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现实过程来说,又必然要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运动。这就是说,在一方面,我们必须把干劲越鼓越足,上游越争越高;而在每一具体的发展过程中,又都要有它自己的起伏和节奏。要有高潮时期,也要有整顿、巩固和间歇时期;要有苦战,也要有休整;有急也有缓,有紧也有松。紧接着每一次的高潮,都需要一个整顿和巩固时期;而任何一次的整顿和巩固,又都必然地要导向一个新的高潮。如此循环往复,一浪比一浪高,一次比一次更全面、更深刻、更具体、更先进。这种发展,就既是在指导原则上表现了“力争上游”,又在现实过程中,表现为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运动。
为什么客观过程总是表现为波浪式的运动?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现象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事物的质的变化,必须以量变的准备为前提,量变必然要转化为质变;而质的变化,又必然要转化为在新基础上的量变阶段。拿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革新运动来说,人们只能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提出可能解决的任务。在每一个生产部门和具体企业中,当每一项新的创造发明的出现,对于旧的技术来说,都意味着一个质的“飞跃”。但紧接着每一项新的创造发明出现以后,必然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普及、推广的过程,从而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再向前“飞跃”。如果人们天天搞创造发明的高潮,而不注意推广、普及和完善,就不能实际上把过程推向新的质的阶段。因为任何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归根结底,是要推广到整个生产部门和企业中,用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整个水平的。他如创造先进经验与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之间,发展和巩固提高之间等等,都是这种情形,都是这样有节奏地发展着的。特别是每一个新事物的出现,总不是一开始就是十分完善的,因此就总是需要一个在新基础上的量变的过程。总之,事物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但又有其相对的静止状态;有“不断革命论”,也有“革命发展的阶段论”。如此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结合,“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结合,质变阶段和量变阶段的结合,就在发展过程的全体上,构成为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运动。
没有起伏,就无所谓波浪,也无所谓节奏。音乐没有节奏,就不成其为乐曲。任何好的诗文,必须要有自己的节奏;任何一个好的戏剧,也都要有自己的节奏,才能把剧情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或者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地发展下去。在自然现象里,一日之中,有日出也有日入;一月之中,有月圆也有月缺。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所谓“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刘基语),这是自然季节的节奏。总之,一切现象都是有节奏地发展着的。
客观过程总是循着“之”字路前进的,人们认识这个规律,主动地掌握它,熟练地运用它,就能正确地对待问题,准确地掌握时机,加速过程的发展。然而当我们做起工作来,想快一些反而慢了,欲抄直路反而走了弯路,即“欲速则不达”的情形是常有的。反之,“曲则全,枉则直”(老子),“后人发,先人至”(“孙子兵法”)的情形,也是常有的。两种情形,不过是违反了辩证法和符合于辩证法之分罢了。
实际情形常常是这样的:为了一跃而后退,往往跃得更远;为了一起而一伏,往往起得更高;为了进攻而退却,往往取得更大的战果。在机械学上,有失之于距离,而得之于速率的情形;在力学上,按摆线运动的物体,从上面向下落,要比依直线运动来得快;枪弹之所以飞得快、射得远,就因为它是通过螺旋式的曲线运动的。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1958年开展了大办钢铁的群众运动,办起了一大批小高炉,这是一个巨大的发展。但在新的基础上,不能没有一个整顿和提高的阶段,这就需要根据条件实行“三定”,把合乎条件的加以提高发展,把不合乎条件的加以淘汰。在工业生产中,由于原材料和其它各种条件配合程度的不同,也会出现自己的波浪。就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总结过程,也是按曲线发展的。如此等等,都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前进”,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懂得了这个辩证法,对于正确地看问题和指导工作,特别是对于克服思想方法上和工作作风上直线化的片面性,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同这种辩证观点相对立,常常有两种相反的、从两极而来的片面观点:一种是只伏不起,只能慢不能快;另一种是只起不伏,只知要快而不知要慢。二者都是思想方法上直线化的表现。能屈能伸,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反之,能屈不能伸,或者能伸不能屈,则都是形而上学的表现。
发展着的现实世界,决不会是像一潭死水一样的。但有的人总是希望风平浪静地过日子。走起路来只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像一个“小脚女人”,摇摇摆摆。毛主席曾经告诉我们,“这种人老是被动,在紧要的关头老是止步不前,老是需要别人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才肯向前跨进一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按语)或者是当群众运动的高潮起来了以后,有的人一旦看到了某些个别缺点,就大惊小怪,颠倒黑白;否认成绩,否定高潮。总之,这种思想只知伏而不知起,只屈不伸,总是企图用“平静无波”的主观愿望,来要求“不尽洪流滚滚来”的现实世界。
同样,事物的发展不是笔直又笔直的。但有的人常常从另一个极端出发,把一切问题加以直线化。或者是认为要搞高潮就只能一股劲儿一直高上去;要苦战就只能一股劲儿一直苦战下去。走路而不知转弯,瞻前而不知顾后,抓了这一头丢了那一头。这种思想方法,就是不懂得事物发展的节奏性,不知道“靡屈不伸”,“不止不行”,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不懂得事物自身的、合规律的节奏,就不能主动地自觉地去掌握它。而不善于掌握节奏,就不能正确地指导运动。
人们睡足了觉要起床。任何人不能一睡觉就老是睡下去,永不起床;也不能一直工作不歇,永不睡眠和休息。睡眠和休息与争取时间之间,是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人们在睡眠和休息时丧失了时间,是为了取得更旺盛的工作精力,是为了争取第二天的时间,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从工作和休息的关系上来说,工作——睡眠和休息——再工作,这是一个有节奏的、辩证的公式。从工作和休息关系上来说,如此循环往复,精神百倍,干劲十足。反之,如果要就是工作——工作——再工作;或者要就是休息——休息——再休息,这种死板的、无节奏的公式,就只能成为荒谬和笑谈了。
还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发展是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运动,也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任何具体现象和过程都是有始有终,任何现象和过程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比如“团结——批评——团结”这个公式,“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要“在新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就需要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从“团结”转化为“批评”,这是第一个否定;从“批评和斗争”再回到“团结”,这是第二个否定。这就是辩证法的“肯定、否定”的规律,或叫做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他如实践、认识、再实践,平衡、突破、再平衡等等,都是这样有起有伏和“肯定否定”地向前发展的过程。这是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起”和“伏”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前浪之伏为后浪之起的准备条件。在这个意义上,“一起一伏,无往不复”,是辩证法,即列宁说过的“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哲学笔记”)。反之,如果“一往不复”,只伏不起或者只往不复,则是直线化的形而上学。
总之,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但具体过程却不是笔直又笔直的,而是波浪式的前进运动。这个辩证规律要求人们看问题要高瞻远瞩,通观过程的全体,预察事变的进程,要有节奏而又不失时机地促进生产和工作的大跃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