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为了节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5-30
第2版()
专栏:

为了节约
广大职工为了向某些原料、材料供应不足的困难作斗争,他们历尽千山万水,到处索取资源;他们珍惜寸铁分木,反复套裁利用;他们绞尽脑汁,以更少的原料做出更多的产品。这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挖出了物资新的潜力,充分发挥了物资的作用。下面只是我们在上海了解到的几个故事。
有趣的旅程
在上海五一电机厂的院子里,巴掌大的菱形片子横三竖四地叠放着。这是上海电机厂冲床做大的电机,“吃”剩下来的矽钢片废角料,运到这个厂,是用来制造小电动机的。
五一电机厂制造的电动机大部分是四瓩到十瓩的,里边的圆形“马达片”(即矽钢片)直径要二十五公分以上。怎样把巴掌大的废角料造成西瓜大的马达片呢?英雄面前无困难,这个厂的职工们用“四拼法”和“六拼法”(四块或者六块半月形的拼成一个圆形马达片)制造出质量完全合格的马达片子。
但是,要大量地吞嚼废角料,必须改换冲床模子。要制造一副冲模过去至少得十天。但为了尽快利用废角料,以朱章弟老师傅为首的冲模工段工人苦战十二昼夜便做出了四副模子,用它们在3月份剪出了四百七十四台电动机用的马达片子。
从五一电机厂冲床牙缝里掉下来的矽钢片角料,是更小了,只有小学生用的三角尺那么大。但是这还不是废料,街上卖的许多漂亮收音机里的变压器,就是万利电机厂用它来做的。万利厂原来制造变压器用矽钢片是由两块“E”形拼成“E?”形的。但从五一电机厂调来的废角料,长度有余,宽度嫌窄。经工人研究,决定把“E”形改为“F”形,再拼成为“F?”形,于是收音机、扩音机上的变压器便源源出厂了。
一张一公尺宽二公尺长的完好的矽钢片,经过上海、五一、万利三个电机厂层层“吃”过之后,大的也只有指头般大小,看来真成废料了。于是卡车把它运往废品仓库。但是谁又会想到,这些废料,恰恰又是制造卡车重要零件的材料呢?仓库的工人们不厌其烦地把小手指以上大小的小片片拣出来,废品又“起死回生”。新苏交通电工器材厂用它们制造卡车、拖拉机零件的发火线圈。新苏厂还是全国市场这种产品80%的供应者呢!
这是上海电机工业工人和原材料困难作斗争的一个方面。电机局还专门成立了矽钢片角料调配小组,使矽钢片角料的旅程更合理、更有秩序,彻底做到“物尽其用,一用再用”!
奇怪的顾客
大战原材料困难的战斗中,许多工人真是挖空心思在动脑筋。小孩玩的玩具本来是启发儿童智慧的,但有时也打开了成人的智慧之门。
一天,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玩具柜跟前来了两个年轻人,东张西望的像是要选购一件玩具。热情的售货员估量一下,便拿出一辆电动汽车模型来开始介绍。那知两个“大孩子”一点也不感兴趣。售货员随即又拿出一个布娃娃,售货员说:这玩具挺逗人,价钱便宜,头和手脚是用木屑压制的。
“啊!木屑压的,买一个!”话还未说完,一个小伙子掏出小刀,对准布娃娃的脸上一刀戳去。售货员猛然一惊!年轻人连忙解释说:他们是上海机床厂的工人,厂里缺乏一种材料,听说有一种木屑可以压制成强度很高的娃娃,便想买来试试。售货员听他这样说,又把他们特别带到了办公室,办公室里的人告诉他们还有一种用碎布压制成的制品强度更高,并且拿出样品让两个特别顾客带走了。
这两个青年人是王富雄和俞林士。他们回到厂里,在党委的支持下,连续经过七次试验,终于用碎布压制成机床的“法兰”零件。这种零件本来是用钢材制造的,改用碎布压制品代替以后,造价低廉,制造简便,而且强度也符合要求。用钢材制造一只“法兰”,要用车床、铣床等设备干四十多分钟;而用碎布压制,只要用一部压床,四分钟就可压一只。机床的其他一些小零件也可以采用这个办法来制造。
一吨抵一吨半
上海有这样一家工厂:他们用一吨钢材做出了需要一点四吨原料做的产品。这家厂叫大中源螺帽厂。
大中源螺帽厂生产的螺帽,供给制造轧钢机、船舶、开关柜和自行车的工厂使用。螺丝钉,一般也不过几两重;配合螺丝钉用的螺帽,就更小、更轻了。几十年来,生产螺帽的工厂,不管大大小小的螺帽,都是用整块钢板冲制成的。
青工倪建荣看到钢板供应紧张,而螺帽中间的圆孔,冲下来的一颗颗“眼子铁”,在厂里却堆得像小山一样。往常,厂里总是把它当作废料处理。“最好能够把这些‘眼子铁’也用来做小的螺帽”,倪建荣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厂领导立刻采纳了这项建议,并且抽调了一名经验丰富的技工,协助倪建荣进行试验。经过几十次的试验,用“眼子铁”制成的小螺帽,质量和使用整块钢板冲制的成品一样。
大中源螺帽厂就是这样,把比较大的螺帽加工后的“废料”用来生产更小的螺帽,层层利用。今年第一季度,这个厂用九十八吨钢板,做出了过去需要一百三十六点六吨钢板才能做出的螺帽,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
足迹遍天下
人们可曾注意到,你脚上穿的胶鞋,你给亲人写信用的信纸还包含着许多废品收购员的千辛万苦吗?废品收购员们千山万水去回收废品,寻找原料,为工业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些人当中,上海有一位王祖良。他四个月踏遍东南五省五十多个市县,收集到近四十节车皮的废品。其中单他从福州、厦门、南平等地收集到的一千余担废橡胶,经过处理后,就可以制出十七万双套鞋;也可以制出五千五百多只轮胎,装备五百五十辆的十轮大卡车。
做一个废品采购员,得能吃苦。去年年底,上海造纸原料很紧张。一次,王祖良从湖北新洲催调棉秆蕊去铁路沿线,等公共汽车班期,至少要多耽搁一天。王祖良心想工业生产急如星火,那怕一天时间也十分宝贵。于是他爬山越岭,步行了六十里路,比班车早一天赶到目的地。又一次他从湖北阳新县到喜池口催运造纸原料。由于天雨,长途汽车不通,他便毅然冒雨步行。为了使原料早日运到上海的造纸厂,他决定抄近路从一个将近干涸了的湖泊中穿过。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寒冷的湖水浸没两膝。但当时他想:一个人受点苦,多少人有纸用?他坚持着在湖水里走了整整八个小时,终于提前赶到目的地完成了任务。
本报记者 徐方义 张大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