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稻田上的“山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3
第3版()
专栏:

稻田上的“山鹰”
黑漆漆的夜幕突然被闪电划破,暴风雨来了。在这雷雨交加的时刻,浙江兰溪县马涧公社大塘大队的东江畈上,却有一个头戴笠帽,身穿蓑衣的老人,像只坚强的山鹰一样,飞舞在田间。他顶风冒雨,沿着被山水冲起的水沟,在一丘丘的田里堵塞缺口。这人年纪虽老,手脚非常轻快,只有片刻的工夫,就把整个东江畈上的水稻田缺口全部堵好。接着他又跑到邻近的稻田里,把进水口一一堵好,抢救别人的稻苗,一直到风雨稍停才回家。这老人,就是大塘生产队被人们称为“老山鹰”的田长陈贤增。
从插秧开始,大塘生产队就推行田间管理责任制。富有多年生产经验的贤增伯,就被社员们推选为田间管理负责人——田长。五十五岁的贤增伯,虽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可是当他想到近几年来耕作技术的不断革新,社员们积极要求超产的冲天干劲,有时连吃饭睡觉都在惦记着田畈里的稻苗。他同山鹰一样,一天到晚在田畈里转来转去,细心地管理着稻苗。那怕一丛稻出毛病,也不轻易放过。一天早晨,牧童不留意,禾苗被牛踏了一丛,贤增伯看到后,耐心地告诉他说:“多插一丛禾,能买一只箩”,给牛踏了一丛,社里就要少收入一把谷子。牧童在贤增伯的教导下,把牛看管的非常好,有时偶尔踏了一丛,就马上补种上。
大塘下和东江畈一带的水稻田,普遍耘过二趟,稻苗长得很快,特别是靠近村边的田,稻长得像公鸡尾巴一样,又粗又嫩。路过的人无不称赞。而贤增伯却担心早期倒伏,主动和干部商量增施厩肥,使稻秆硬起来。在大面积的土地上,稻苗生长总有参差不齐的。贤增伯看管的一百七十多亩水稻田,一亩也逃不过他的眼睛。前几天,在山沿边的田里,发现有十来亩水稻由于活水流得过多,肥料被冲掉,因而生长不快,叶子发黄。贤增伯和小队里社员们研究后,第二天他和社员们一起上山割了一百二十多担青草,像给孩子铺床一样,在这些田里铺上厚厚一层。不几天,这些稻苗脱下黄衣,穿上了绿袍。在他们精心培育和管理下,这个队的水稻长得非常旺盛。公社为了推广他们的管理经验,最近在大塘生产队开了田间管理现场会议。贤增伯这种认真负责管理水稻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表扬。
(文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