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改革落后制度 带来幸福生活 西双版纳生产蓬勃发展 粮食增产一倍半 工厂建立八百个 人口增加五万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9-06-06
第6版()
专栏:

改革落后制度 带来幸福生活
西双版纳生产蓬勃发展
粮食增产一倍半 工厂建立八百个 人口增加五万多
据新华社昆明5日电 本社记者陈渭庚报道: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1956年完成民主改革以来,生产蓬勃发展,社会面貌一新。
去年自治州粮食总产量,已等于改革前粮食总产量的一倍半,相当于解放前的三倍多。平均每人有粮近千斤。今年自治州双季稻播种面积比去年扩大六倍,茶叶、棉花、甘蔗、樟脑、紫梗等经济作物及椰子、菠萝、香蕉等亚热带水果也有很大发展。
自治州的工业,在进行民主改革以前几乎是一张白纸,而近两年来先后建成的工厂就有八百多个,其中有机械、发电、制茶、农具、造纸、制糖等工厂。各族人民在去年第一次炼出了钢、铁、铜,挖出了煤炭,制造出车床、电动机、鼓风机、揉茶机等机器设备。
自治州的文化教育、卫生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都有很大发展。小学校已遍布全州各地。由于人民生活改善,疾病减少,自治州人口增长很快,改革前全州只有二十五万多人,现在达到三十多万了。
自治州这两年多来生产建设的巨大发展,使各族人民更加深切体会到少数民族要得到繁荣发展,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改革落后的反动的社会制度。自治州在进行民主改革前,二万五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都属于一个最高的统治者“宣尉司”(官名)所有,“宣尉司”将土地分给各版纳的“召猛”(官名,即土司、大领主),“召猛”再逐级分给各村寨的“叭”、“鲊”(均为官衔,相当头人),最后分到农民手中称为“分地”。农民种“分地”要向土司、头人等交官租和服劳役。劳役种类多到一二百种,有些村寨的劳动群众除了替领主种田外,还固定负担领主一种家内劳役。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每年负担的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约占他们总收入的30%,加上各种罚款、杂派,有时甚至多到70%。农民形容那时的日子是“买水吃、买路走、买地住、死了还要买土盖脸。”那时,劳动人民在反动制度下过着极为悲惨的生活,生产不能发展,大片肥沃土地荒芜。
解放后,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生产逐步有所发展,生活有了一些改善,但是劳动人民仍然没有摆脱被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奴役的悲惨境地。195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了,1956年,根据广大傣族劳动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大多数爱国上层人士的赞成,在党的领导下采取和平协商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傣族劳动人民永远结束了被剥削和奴役的生活。据版纳景洪曼八角的典型调查,土地改革以后,农副业生产迅速发展,贫农每人每年平均总收入在1955年只有四十六元,1956年就增加到六十八元,1957年就增加到七十一元。1958年生产大跃进和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相互推动,土地改革地区又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并且建立了二十三个人民公社。自治州还有一部分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地区,现在也已实现了初级合作化。(附图片)
傣族妇女在田间插秧 本报记者 王传国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